种姓

更新时间:2024-04-20 21:21

种(Chóng)姓出自仲姓,为周代仲山甫之后,为避仇所改。据《通志·氏族略》载:“种,本仲氏,以避难改载仲为种,望出河南。”种姓本为仲氏,以次为氏。仲为排行第二。周代王室重臣仲山甫(一作仲山父)的后人,为避仇改为种氏种氏家祠地址位于山东省枣庄市薛城区种庄村

历史发展

基本介绍

种的读音读作chóng(ㄔㄨㄥˊ),种(繁体字:禾+重)读作zhòng(ㄓㄨㄥˋ)

姓氏源流

源于高辛氏,出自远古时期帝属下八元中的仲堪、仲熊之后代,属于避难改姓为氏。仲堪,是仲氏得姓鼻祖,据史籍《元和姓纂》记载上说,是高辛氏执政时期属下贤者“八元”之一。古代相传,帝喾高辛氏属下八个有才德的人。据史籍《左传·文公十八年》中的记载:“高辛氏有才子八人:伯奋、仲堪、叔献、季仲、伯虎、仲熊、叔豹、季貍,忠肃共懿,宣慈惠和,天下之民,谓之八元。”在仲堪、仲熊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仲氏,并尊奉仲堪为仲氏的得姓始祖,在夏王朝灭亡之际,该支仲氏族人中即有避战乱而改成种氏者,世代相传,姓氏读音依然读作zhòng(ㄓㄨㄥˋ)。

该支种氏读音作zhòng(ㄓㄨㄥˋ)。

源于任姓,出自商朝开国君王汤的佐相仲虺的后代,属于避难改姓为氏。仲虺,是著名的造车鼻祖奚、任、薛、仲四大姓氏的祖先奚仲(车服大夫、车正)的后代,世袭为古薛国(今山东枣庄薛城奚村)首领。夏五十二年(公元前1600年),商、夏两军在鸣条(今河南洛阳一带)展开了大战,而夏桀的军队早已士无斗志,纷纷倒戈。商军越战越勇,部族多方归服,结果夏桀大败而逃,三年后逝世于亭山(今安徽巢湖卧牛山)。仲虺接着率军去攻打忠于夏桀的部族三义,缴获了这个国家的镇国之玺。之后仲虺和伊尹四方部族通报了全国的情况,四方部族全部归服,仲虺和伊尹协助成汤登上了天子的位子,平定了天下。汤遂封仲虺为左相,号称商汤开国第一功臣。

源于姬姓,出自西周时期周王室上卿仲山甫的后代,属于避难改姓为氏。仲山甫,原本是周太王古公亶父的后裔,虽家世显赫,但他本人却是一介平民。仲山甫早年务农经商,在农人和工商业者中间有很高的威望。西周王朝在周宣王姬静执政时期(姬靖,公元前827~前782年在位),仲山甫受举荐入王室,任卿士,位居百官之首,封地为樊(今河南焦作修武周庄乡李屯村),从此以樊为姓,为樊氏得姓始祖,所以又叫“樊仲山甫”、“樊仲山”、“樊穆仲”。东汉史学家服虔在《史记正义》中解释说:按祖祀扫排位,父在上,子居下,兄弟中的一、三、五居右,统称“穆”,二、四、六居左,统称“昭”,仲山甫排行老三,所以称“穆仲”、“仲父”、“樊仲”等。至于仲山甫出生于何地,史籍无载。但他的封地樊就是周天子给他的法定籍贯,所以后世称他为“周樊人”或“南阳樊人”,即今河南省焦作市修武县。史籍《姓氏考略》引《广韵》说:“樊,望地南阳,系出姬姓,虞仲支孙仲山甫封于樊,后以封地为姓。”也说明了他是南阳樊人,当时的南阳即今修武。在典籍《诗经·大雅·崧高》中有赞句:“崧高维岳,峻极于天。维岳降神,生甫及申。”还说:只有仲山甫和申伯是国家的栋梁。并专门颂扬仲山甫品德高尚,为人师表,不侮鳏寡,不畏强暴,总揽王命,颁布政令,天子有过,他来纠正等等。当时周宣王“料民于太原”,即在今甘肃镇原一带组织了历史上最早的人口户籍普查,以控制西戎民族,而仲山甫为了周王朝的安定,曾予以劝谏。仲山甫的突出政绩是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即废除“公田制”和“力役地租”,全面推行“私田制”和“什一而税”,鼓励农民开垦荒地,大力发展商业等。这些改革的成功,造成了周宣王时期的繁荣景象,史称“宣王中兴”。

仲山甫的一系列改革措施自然也得罪了不少当朝贵族的利益,所以在周宣王逝世后,贵族们疯狂反噬,仲山甫的子孙族人们在迫害下便纷纷逃逸,为避仇祸,其中有改为谐音的种氏者,世代相传,姓氏读音作chóngㄔㄨㄥ。如宋代有种师道

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卫国大夫仲由,属于避难改姓为氏。仲由,公元前542~前480年,字子路,又字季路鲁国卞人(今山东泗水泉林镇卞桥村),孔子的得意门生,以政事见称。仲由为人果烈刚直,有勇力,多才艺,事亲至孝。十八岁时,适逢孔子东游到卞,受到孔子赏识。孔子设礼相诱,收其为弟子。仲由性格爽直,为人勇武,信守承诺,忠于职守,以擅长“政事”著称。对孔子的言行,虽然常提出意见,但却是个好弟子。曾协助孔子“堕三都”,都跟随孔子周游列国。是孔门七十二贤之一,也是孔门弟子中性格较为独异的一位。仲由在孔门除学六艺外,还为孔子赶车,做侍卫,跟随孔子周游列国,他敢于对孔子提出批评,勇于改正错误,深得孔子器重。孔子曾称赞说:“子路好勇,闻过则喜。”又说:“我的主张如果行不通,就乘木伐子到海外去。那时跟随我的恐怕只有仲由了。”孔子任鲁国司寇时,仲由任鲁国季孙氏的宰,后应卫国执政上卿孔俚之邀任其家宰。周敬王姬丐二十八年(卫出公姬辄十三年,卫后庄公姬蒯聩元年,公元前480年),孔俚的母亲伯姬与人谋立蒯聩(伯姬之弟)为君,胁迫孔俚弑杀卫出公,卫出公闻讯而逃,蒯聩得立,是为卫后庄公。仲由在外闻讯后,即进城去见蒯聩,当面指责蒯聩。蒯聩恼羞之下命卫士石乞与仲由相搏,争斗中石乞挥戈击歪了仲由的帽冠,仲由因此目毗尽裂,严厉喝斥道:“君子死,而冠不免。”竟然不顾争斗而去系自己的帽缨,结果被中石一戈杀之。在仲由的后裔子孙中,多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仲氏,世代相传。唐开元二十七年(公元739年),唐玄宗李隆基追封仲由为“卫侯”;北宋大中祥符二年(公元1009年),宋真宗赵恒加封其为“河内公”;南宋咸淳三年(公元1267年),宋度宗赵禥再封其为“卫公”;明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明世宗朱厚熜改称其为“先贤仲子”。据文献《仲氏大宗谱》的记载,仲由的第九代孙叫仲隆,为秦朝时期的一名处士,原隐居于峄山(今山东邹城),后仍返回祖地卞(今山东泗州泗水镇卞桥村),娶妻生三子:长子仲纲(一说仲网),次子仲勃无嗣,三子仲动。按山东《滕阳种氏族谱》中的记载:“先贤十世孙讳动者,值秦大兴焚书坑儒之际,与其父讳隆以避秦乱,隐居峄山,易仲为种。”仲、种二氏由此分开。在《仲氏大宗谱》与《种氏宗谱》中,所记载的第一~第十代世系完全一致,说明仲、种二氏源出一个共祖。传到仲由的第十代孙仲动时,正是秦始皇执政晚期。秦始皇嬴政三十四年(公元前213年),博士、原齐国淳于越反对当时推行的“郡县制”,要求按古制大肆分封贵族。丞相李斯对此加以驳斥,由此主张禁止百姓以古非今,以私学诽谤朝政。秦始皇为了加强中央集权统治体系,同意了李斯的建议下,下令焚烧《秦记》以外的列国史记,对不属于博士馆的私藏《诗》、《书》等也限期交出烧毁;有敢谈论《诗》、《书》者一律处死,以古非今者灭族;并禁止私学,想学法令的人要以官吏为师;此即为“焚书”。秦始皇嬴政三十五年(公元前214年),有两个术士分别叫侯生卢生,他们暗地里四处诽谤秦始皇,之后并亡命而去。秦始皇得知此事后大怒,立令御史调查,结果审理下来,得犯禁者竟有四百六十余人之多,于是秦始皇下令全部予以坑杀,此即为“坑儒”。这两件事合称历史上所传的“焚书坑儒”。其实,秦始皇坑杀的基本上以术士者为主,儒者很少,应称“焚书坑士”。仲动之父仲隆一直以“处士”即清高之人自居,很容易被列入所“坑”之列,因此仲动为避“坑士”之祸,遂改姓氏为谐音的种氏,避过此难,世代相传。

该支种氏一族历史悠久,瓜蔓延长,自清朝乾隆三十二年(公元1767年)以来,已经先后四次修谱,后裔族人已经分布全国各地,姓氏读音作chóng(ㄔㄨㄥˊ)。

源于妫姓,出自春秋末年越国大夫文种的后裔,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文种,郢人(今湖北江陵),与宛三户里人(今河南南阳宛县范蠡为同为越国大夫。他曾总结商周以来征伐经验,向越王句践提出了伐吴九术:一曰尊天地,事鬼神;二曰重财帛,以遗其君;三曰贵籴粟缟,以空其邦;四曰遗之美好,以为劳其志;五曰遗之巧匠,使起宫室高台,尽其财,疲其力;六曰遗其谀臣,使之易伐;七曰强其谏臣,使之自杀;八曰邦家富而备器;九曰坚厉甲兵,以承其弊。越王句践用了其中的三术,即灭了强大一时的吴国。越灭吴后,范蠡认为句践其人“可共患难,不可共与荣”,因此弃职而走。离开越国之前留信给文种,劝他也离开。但文种舍不得即得的荣华富贵,看了信之后并未离开,仅称病不朝。于是有人进谗言说文种要造反作乱,勾践听信谗言,赐给文种一把名为“属缕”的剑,并让使者传话说:“你当初给我出了九条对付吴国的策略,我只用三条便打败了吴国,剩下的六条在你那里,你用这六条去地下为寡人的先王去打败吴国的先王吧!”于是文种在后悔无奈之下举剑自杀。

在文种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种氏,世代相传,姓氏读音作zhòng(ㄓㄨㄥˋ)。

源于姬姓,出自战国时期赵国君主赵成侯赵种的后裔,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周烈王姬喜元年(赵敬侯赵章十二年,赵成侯元年,公元前375年)赵敬侯病逝,当年赵章之子赵种即继位,是为赵成侯。当时,公子赵胜不服,曾与赵成侯争位,为乱一时,后被赵成侯平定。赵成侯在位期间,多次出兵伐卫国,连续攻取卫国七十三个乡邑与甄地(今山东鄄城旧镇)。后又与韩国联合攻周王室,将周王室一分为二,形成了东周晚期有两个周王的混乱局势。不久魏国举兵伐赵,赵军先败于蔺,再败于怀(今河南武陟)、浍(今山西翼城)。至周显王姬扁五年(赵成侯十二年,魏惠成王魏罃七年,秦献公嬴连二十一年,公元前364年)以后,秦国三次攻魏国,赵成侯出兵救魏国,又与韩国联合攻秦国。到了周显王十年(赵成侯十七年,魏惠成王十二年,韩昭侯四年,公元前359年),赵、韩、魏再分晋地。此后赵成侯多次与魏、齐、宋、燕等诸侯相会。周显王十五年(赵成侯二十二年,魏惠成王十七年,公元前354年),魏惠成王再次举兵围攻赵国都城邯郸,周显王十六年(赵成侯二十三年,魏惠成王十八年,齐威王田因齐四年,公元前353年),魏军击破了邯郸,赵成侯求救于齐国,齐国出兵围魏救赵,大败魏军于桂陵(今河南长垣西北部)。不久,魏国归还了邯郸。

周显王十九年(赵成侯二十六年,公元前350年),赵成侯逝世,在其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即称种氏,世代相传,姓氏读音作zhòng(ㄓㄨㄥˋ)。

源于妫姓,出自战国时期齐国大夫田种首,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该支种氏出自战国时期齐国田氏家族,为帝后裔。战国时期的周显王三十六年(齐威王田因齐二十四年,魏惠成王魏罃三年,公元前333年)与魏惠成王(梁惠王)魏罃会田于郊。当时魏惠成王问齐威王:“王有宝乎?”齐威王回答:“无有。”魏惠成王则得意扬扬地讽刺齐威王说:“若寡人国小也,尚有径寸之珠照车前后,各十二乘者十枚,奈何以万乘之国而无宝乎?”齐威王却正色对魏惠成王曰:“寡人之所以为宝与王异。吾臣有檀子者,使守南城,则楚人不敢为寇东取,泗上十二诸侯皆来朝。吾臣有朌子者,使守高唐,则赵人不敢东渔于河。吾吏有黔夫者,使守徐州,则燕人祭北门,赵人祭西门,徙而从者七千余家。吾臣有种首者,使备盗贼,则道不拾遗。将以照千里,岂特十二乘哉!”当时魏惠成王大惭,不怿而去。齐威王所说的“吾臣有种首者”,指的就是大夫田种首,专门负责齐国的治安,简称种首、或田种。在他的治理下,齐国都城盗贼消失,路不拾遗,一派清平景象。

在田种首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种氏,世代相传。该支种氏族人集中分布在今江苏省淮安市洪泽县东双沟镇一带,该支种氏的姓氏正确读音作chóng(ㄔㄨㄥˊ)。

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吉林通志》记载:满族汪佳氏,亦称王佳氏,世居王佳(今辽宁沈阳东陵区汪家乡)、辽阳(今辽宁辽阳)、讷图(今俄罗斯境内能图河流域)等地。后有蒙古族赫哲族引为姓氏者,蒙语此姓亦为满语音译。汪佳氏本身分为两个来源,一为女真人旧姓,一为蒙古姓。女真汪佳氏祖上出自长白山以东讷图里城,后分出支系移居苏完部,满语为Wanggiya Hala。大约17世纪中期苏完部汪佳氏随部迁到嫩江上游与蒙古人杂居,由此产生蒙古汪佳氏。留居的讷图里汪佳氏后来被努尔哈赤收编入了八旗,称为佛满洲汪佳氏。到了清顺治年间汪佳氏4世祖胡尔班因征战有功被封一等轻车都尉,他的后代一直留居京津地区。

杂居在东蒙古的那支汪佳氏直到清康熙年间才随着巴尔虎部的内附而编入八旗,但这支人并没有都编入满洲八旗,而是有的编在了蒙古八旗,有的编在了锡伯营。其中锡伯营汪佳氏后来迁到了沈阳,蒙古八旗汪佳氏被迁到了锦州吉林等地。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汪氏、王氏种氏等。

汪佳氏历史名人有:

虎尔班,满洲正白旗人,世居讷图,从征霸州,赐号巴图鲁,授骑都尉,累晋一等轻车都尉又一云骑尉

官文, 满洲正白旗人,居辽阳,道光十二年出任广州副都统,镇压太平军有功,累官文华殿大学士,进封一等伯。孙兴恩袭职。

班第, 满洲镶红旗人,世居王佳,以地为氏,从征大同阵亡,赠骑都尉。

海明,满洲正蓝旗人,雍正十三年授内阁中书,累官天津知府,四川、湖广总督

该支种氏始祖为汪佳·种灵,满洲正蓝旗人,清光绪六年(公元1880年)武进士,累官至成都副都统。清末民初,汪佳·种灵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为汉化姓氏者,称种氏,世代相传,姓氏读音作zhòng(ㄓㄨㄥˋ)。

得姓始祖

仲堪、仲虺仲山甫仲由、种首(田种、田种首)、种动(仲动)。

各支始祖

种氏一支的先祖为仲子,其后裔代不乏人。由于历代的礼遇和仲子的影响,仲子后裔人才蔚起,无论大宗还是支子,各方面卓有成就者代不乏人,瓜瓞绵绵。

迁徙分布

据《姓氏考略》云:种姓望居河南郡(今河南省洛阳一带)。

公元89年汉代,先祖种兢,字,奉高。任洛阳令。公元141年的由河南洛阳,随种暠(皓)祖,率种家军益州(四川)和凉州(甘肃)陕西等地。唐代种如愿大将,宋代种世衡祖,率他的子孙和宋代种家军镇守陕西,山西,甘肃等地。明代种得山,种九月,种一太祖,随明洪武年间的迁民潮,于山西洪洞县大槐树下迁至山东,河北,安徽,河南,江苏等地。宋代种氏墓地在万年县神禾原(今陕西华县杏林镇)。

人口分布

种家人在全国各省市的分布:

传统文化

郡望堂号

河南郡、乐安郡洛阳郡

河南堂:以望立堂。

乐安堂:以望立堂。

洛阳堂:以望立堂。

滕阳堂:山东鲁东南济宁、枣庄一带种氏堂号。

双洪堂:鲁西南聊城种氏堂号。

家谱文献

种氏大宗谱,著者待考,清朝年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滕阳种氏族谱,著者待考,清乾隆三十二年(公元1767年)木刻活字印本,先后共四次修谱。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宗祠对联

讲习终南,名贤却聘;制置河北,宿将善谋。

——佚名撰种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北宋洛阳人种放,字名逸,沉默寡言而好学,七岁能写文章。父亲让他考进士,他推辞说:“学业未成,不可轻举妄动。”父亲死后,他奉养着母亲隐居到终南山,以讲习为业,达三十年。咸平年间,被朝廷征召,历官给事中、工部侍郎;真宗时,任左司谏,他辞别朝廷,又回到山中。

下联典指北宋末种师道,字彝叔,种放哥哥的曾孙,官至京畿河北制置使,知兵而有谋略,靖康年间,金兵南下,他进宫献计,但朝中因他年龄大(当时人称“老种”)不能尽用他的计谋。京城陷落后,徽宗拍着胸口说:“都是因为没听种师道的话,才到了这个地方!''

字辈排行

山东枣庄种氏滕阳堂行辈

希,集,生,成,化。明,衍,道,法,传。

毓,尚,家,兴,庆。纪,叙,思,久,延。

庭,训,克,谨,守。贻,泽,永,葆,全。

华,宗,峰,向,茂。常,世,学,圣,贤。

福,贵,怀,远,志。国,昌,群,后,繁。

山东聊城种氏双洪堂行辈

蕴,耀,振,贻,绪。统,延,肇,跻,伟。

崇,维,昭,光,辉。怀,如,敦,恒,循。

封,典,锡,恩,广。令,德,毓,贤,喆。

昌,旺,胜,明,煌。荣,茂,超,清,香。

国,祚,享,祯,利。乾,坤,乐,泰,康。

四川广元市朝天门区陈龙村永平村有现有二十字辈

三,支,兴,帮,国,登,天,志,永,发,道, 大,德,自,美,宽,仁,意,光,华。

崔俊堂安徽萧县祖楼镇种庄村、张庄寨镇杭子村行辈

大、丙、振、朝、长、夫

安徽淮北市濉溪县百善镇道口村行辈

大(集),丙(生),振(成),朝(化),长(明),福(衍),立(道),法,传

深州市大堤镇贾城西村、魏桥镇赵庄、中位桥村行辈

高祖、正、*(字看不清楚,有深圳市种氏朋友请予明细,谢谢)、体、才、广、德、魁、俊、存、金、玉、同、万、建、锦、秀、亭、博、学、永、明、鹏、展、瑞、云

甘肃永登县城遵彝堂行辈

国,有,子。(有甘肃永登县城种氏朋友请予明细,谢谢。)

陕西西安市灞桥区红旗街道办事处高桥村、长安区滦镇街道办事处酒务头村、郭杜镇街道办事处香积寺村行辈

兴,永,思,应,西,丙,文,宗

河北辛集前营乡西泽北村 行辈

凤 树 恒 永 祥, 经 济 振 家 邦。 文 武 全 才 盛, 荣 华 富 贵 长。

历史名人

历史上,种姓中的名人很多,《汉书》中记载的有:种兢、种邵种拂种辑等,其中种邵是洛阳人,在献帝时曾做过益州刺使。唐代有种如愿。宋代有种世衡、种放、种谔种朴。明代有南宫知县、咸宁人种云龙、宁夏参将种兴,及宁夏总兵种勋。

仲山甫:周宣王时卿士。

种 暠(皓):字景伯,河南省洛阳人,仲山甫之后。中国历史名相(中国宰相录有记载)。有二子:种岱种拂,孙种劭(种佛子)。种辑为种家别支(也是种暠之后),均为东汉大将。《后汉书·卷五十六种暠传》载。

种 岱:字公祖。好学养志。举孝廉、茂才,辟公俯,皆不就。公车特征,病卒。《后汉书卷五十六种岱传》

种 佛:字颖伯。初为司隶从事,拜宛令。

种 邵:字申甫,少知名。中平末,为谏议大夫

种 辑:后汉帝时,为长水校尉建安四年,与车骑将军董承、昭信将军王子服吴硕、王义郎、接汉献帝旨除操。衣带诏事发,大骂操曰;“忠臣不怕死,吾等死作汉鬼,强似你阿附国贼。”建安五正月年被操杀并株连三族。《后汉书·献帝纪》

种 兢:字奉高,生卒不详。汉代(公元89年汉和帝刘肇)任洛阳令,《隶续》卷十二载。

种如愿:唐代行军总管刘弘基军中之大将,唐武德二年(公元619年)七月十八日甲寅王世充河阳城(袭河阳城之战)焚毁其河桥得胜而还,后调守晋州

种时光:南唐金天福八年(公元943年),南唐帝.烈祖李异的夫人,后封郡夫人为皇太妈,其子南唐保宁王李景迈。《资治通鉴卷二五八三》载。

种道人:宋高宗绍兴间临安相士,诗人。事见《夷坚三志·辛卷》第四,

种 斌:济南知府,宋宁宗四十五年(公元1239年)宋史本纪第四十载。

种 诩:宋吏部令史,后调补长安主簿。(可考证,已知有三子:种昭衍、种放、种汶,种汶被授为‘秘书省正字’孙:种世衡、种世雍、种世才孟州司马)

种 放:(955年--1015年)宋著名道士、画家,易学家,教育家,诗人,字名逸(《郡斋读书志》作明逸。此从宋史本传),自称隐士,云溪醉候,河南省洛阳人。

种 汶:任秘书省正字(监掌古今经籍图书、国史实录、天文历数之事,仇典籍,判正讹谬。)

种世衡:(985~1045) 字仲平,洛阳人,中国北宋军事统帅。书画天才(有《枣龟》画存世)。种家军的创建者。

种世才:任孟州司马(孟州;位于今焦作市西南)

种 诂:字大质。宋代名将。少慕从祖放为人,不事科举。当任官,辞以与弟,时称“小隐君”。世衡卒,录古为天兴尉,累转西京左藏库副使泾原路都监、知原州、又徙鄜、隰二州,卒,年七十。

种 诊:宋代名将,洛阳(今属河南)人。英宗治平二(1065),为殿中丞,除洛苑副使、充环庆路都监(《宋会要辑稿》职官六一之一一)。神宗熙宁三年(1070),知环州(《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一五)。元丰四年(1081),知镇戎军。六年,充永兴军路兵马都钤辖

种谔:(1027年—1083年),字子正,洛阳人,宋代名将。

种谊:字寿翁,宋代名将。

种咏:宋代名将。

种朴:宋代名将,知环州,元符二年(公元 1099 年),又举兵攻占青唐(今青海西宁),以青唐为鄯州邈川(今青海乐都)为湟州,却遭吐蕃族的反抗,宋将种朴阵亡

种师道:(1051年-1126年),北宋名将。

种师中:字端孺。

宋代名将,历知环、滨、邠州庆阳府秦州,侍卫步军马军副都指挥使、房州观察使,奉宁军承宣使

种 溪:阁门祗侯

种 浩:官迪功郎

种 浤:义郎合门祗候。

种 兴:明代宁夏参将,天顺元年四月乙卯(公元1457年4月),孛来寇宁夏,参将种兴战死。

种云龙:明代南宫知县,咸宁人(武汉)

种 勋:明嘉靖三年(公元1524年),宁夏总兵官

种家军

种家军早在汉,唐,宋,明,就镇守边疆,血洒沙场。汉代有种皓和他的子孙三代。唐有种如愿唐代大将。宋代有种世衡和他的子孙四代,英雄辈出,代代忠烈。明代有宁夏参将种兴,及宁夏总兵种勋。种家军的历史久远而辉煌,世代忠列可歌可泣。在中国的历史的长河中创造出不朽的一页。北宋统治的168年间,种家军英雄辈出。元人修史时指出:宋代自种世衡后,种氏一门四世,据《宋史》及《续资源通鉴》、《三朝北盟会编》等史料记载:“种氏为山西巨室”,“号山西名将,”北宋两世、三世为将者不少,而三代以上为将者就相当有限了。只有像曹氏高氏种氏、姚氏及折氏等少数将门。《宋史》卷三百三十五有传。据载,种世衡“少有气节,昆弟有欲析其赀者,悉推与之,惟取图书而已。”表现出不同凡俗的志趣。宋仁宗(公元1023~1065在位)康定元年(1046)为鄜州签书判官,当时正值对西夏用兵之初,叛立大夏国不久的李元昊经常侵扰延、绥二州一带,延州正当夏人出入之冲,“地阔砦疏,士兵寡弱”,种世衡乃向当时担任“陕西都转运招抚使”,兼“延州知州”的北宋名臣范仲淹提出建议:“延安东北二百里有故宽州(今陕西省清涧县),请因旧垒而兴之,以当寇冲,右可因延安之势,左可致河东之粟,北可固银、夏之旧。”朝廷采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