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黄不接

更新时间:2023-12-22 19:21

青黄不接(拼音:qīng huáng bù jiē)是一个成语,最早出自于宋·欧阳修《言青苗第二札子》。

成语出处

最早出处

宋·欧阳修《言青苗第二札子》:“犹是青黄不相接之时。”

衍生典故

宋·彭龟年《乞权住湖北和籴疏》:“臣已令本府将现籴未足米数,且权住籴,以待回降,庶使青黄不接之交,留得此米,接济百姓。”

后世据此典故引申出成语“青黄不接”。

成语故事

彭龟年,字子寿,清江(今江西省樟树市)人。南宋官员,南宋乾道进士。历官焕章阁待制、知江陵府,迁湖北安抚使。谥忠肃。

彭龟年在朝言事面折廷争,善恶是非,辨析甚严。原有文集。后失传。清人编其诗文为《止堂集》三十卷。彭龟年操行耿直,数论韩侂胄权势重于宰相,并加指斥。庆元二年被落职,嘉泰元年复原官,起赣州以疾辞。除集英殿修撰,并举武夷山冲佐观。开禧二年,其忠宁宋诏赠宝谟阁直学士,加赠龙图阁学士。

此外,彭龟年还是一个恪尽职守、爱护百姓的好官。彭龟年曾在《乞权住湖北和籴疏》中有这样一句话:“臣已令本府将现籴未足米数,且权住籴,以待回降,庶使青黄不接之交,留得此米,接济百姓。”意思是说:“我已经下令把没有满的米仓里凑好数目,全部放进米仓里,等待米价下降。等到老百姓青黄不接的时候,我再用这些米救济百姓。”彭龟年未雨绸缪的做法,使得治下百姓避免了灾荒,广受后代好评。

成语寓意

春天播种秋天收获是大自然的规律,无论是食物还是人才,都不是一天可以培育出来的。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只有未雨绸缪提前规划,才能避免出现“青黄不接”资源中断的情况。

成语运用

成文用法

“青黄不接”(青:青苗;黄:成熟后呈黄色的庄稼)指庄稼还未成熟,陈粮已经吃完。也比喻新旧不能衔接或后继的人力、物力、财力等中断,接续不上。主谓式结构,含贬义;在句中一般作谓语、定语。

运用示例

宋·范祖禹《论常平札子》:“夫以数月不雨,适当青黄不接之际,民已如此,若不幸复有方二三千里之水旱,将何以救之。”

宋·魏泰《东轩笔录》卷四:“王荆公当国,始建常平钱之议,以谓百姓当五谷青黄未接之时,势多窘迫,贷钱于兼并之,家必有倍蓰之息。”

明·宋濂、王袆《元史·武宗纪二》:“随处路府州县,设立常平仓以权物价,丰年收籴粟麦米谷,值青黄不接之时,比附时估,减价出粜,以遏沸涌。”

清·文康《儿女英雄传》八一回:“便让玉郎明年就中举人,后年就中进士,离奉养父母,养活这一家,也还远着的呢。这个当儿,正是我家一个青黄不接的时候儿,何况我家又本是个人不敷出的底子。”

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八一回:“那不过青黄不接之时,偶一为之罢了。”

成语辨析

青黄不接—捉襟见肘

“青黄不接”与“捉襟见肘”意义相近,两者皆有生活困窘之意。区别在于“青黄不接”还包含了如人才等的缺乏、中断的含义;“捉襟见肘”则多指生活、工作、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