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州师范学校

更新时间:2023-02-15 16:30

通州师范学校,是中国第一所独立设置的师范学校。辛亥革命后,孙中山主持的南京临时政府评价其为“开全国之先河”。它与南洋公学(1897年创办)附设的“师范院”、京师大学堂(1898年创办)附设的“师范斋”一同被公认为中国师范教育肇始的三大源头。

历史沿革

1902年10月15日,张謇作《通州师范学校议》,宣告通州师范学校的正式创立;

1903年4月27日,通州师范学校正式开学;

1904年,结合教学需要,开设博物苑(今南通博物苑);

1906年,张謇在通州师范学校附设农科,同时附设小学,注重师范学生实习;

1907年,附设农科本科正式开课;

1910年,农科从师范中分离出来,发展成为农业专门学校,后成立私立南通农科大学江苏农学院前身,为扬州大学源头之一);

1912年,通州师范学校因“规模宏大,成绩昭著”,江苏省公署决定改其为“江苏省代用师范学校”;

1923年8月,遵“壬戌学制”,师范部改设高中师范科及初中;

1938年3月18日,南通沦陷,通师校舍全被拆毁。5月,通州师范学校学校师生迁往垦牧乡通师第二附属小学(时称“通师侨校”)坚持敌后办学;

1946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南通师范学校于在原址上重建;

1951年,受苏北行署的委托开办文史专修科;

1952年,苏北行署文教处委托代办的文史专修科西迁扬州,参与组建苏北师范专科学校(扬州师范学院前身,为扬州大学源头之一);

1952年,学校改为公立,校名改称“苏北南通师范学校”;

办学条件

通州师范学校建校时,学校占地 41 亩,校舍 500 余间。

设有师范四年制本科、两年制简易科和一年制讲习科。为造就地方建设所需人才,通州师范学校除了设置师范本科、简易科、讲习科外,还分设了农科、蚕科、测绘科等实业性、专业性很强的科班。

为保证教学质量,学校曾先后聘请数名日籍教师和王国维(静安)、江谦(易园)、马晋曦(惕吾)、陈衡恪(师曾)、夏清贻(颂莱)、费元熅(璞安)、杨廷栋(翼之)、季方(正成)、欧阳予倩朱东润等一流教习。

办学思想

“父教育、母实业”是张謇提出的一个重要思想。张謇认为,实业与教育两者之间,存在互相依存、互相促进的关系,“有实业而无教育,则业不昌”,“不广实业,则学又不倡”,只有“以实业辅助教育,以教育改良实业”,才能达到强盛国家之目的。

“一国之强,基于教育”,“苟欲兴工,必先兴学”。具有强烈爱国之心的张謇,深知科学文化知识是提高国民素质、昌盛国运之根本。早在1895年张謇起草《条陈立国自强疏》中,就已提出“广开学堂”的建议。戊戌维新期间,他赞成废科举、兴学校,并参与草拟了《京师大学堂办法》。

张謇对师范教育高度重视。他认为,“师范为教育之母”,“兴学之本,惟有师范”,他指出,“世变亟矣,不民胡国?不智胡民?不学胡智?不师胡学?”。

文化传统

通州师范学校建成后,张謇自任学校总理,事无巨细,均亲自过问。他曾说:“师范乃鄙人血汗经营之地”,甚至言“家可毁,不可败师范。”

1903年4月27日,通州师范学校正式开学。在开校演讲中,张謇先生慷慨陈词,勉励学生胸怀天下,立志报国,自尊自信,自立自强。

诸君诸君,须是将天下一家、中国一人、民吾同胞、物吾与也之道理,人人胸中各自理会;须是将先知觉后知,先觉觉后觉之责任,人人肩上各自担起。肯理会,肯担任,自然不惮烦琐,不逞意气,成己成物,一以贯之。孟子曰:“人皆可以为尧舜。”愿诸君开拓胸襟,立定志愿,求人之长,成己之用,不妄自菲薄,自然不妄自尊大。忠实不欺,坚苦自立,成我通州之校风。

——张謇《总理开校演说辞》

1904年4月,张謇为通州师范学校题写校训:“坚苦自立,忠实不欺”。

历任校长

张 謇(1902-1914)

江 谦(1914-1928)

马灵源(1928-1929)

于 忱(1929-1930)

张孝若(1930-1935)

于 忱(1935-1952)

张梅安(1952-1961)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