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霜

更新时间:2023-07-31 10:44

终霜,是指入春后最晚出现的一次霜。此时气温尚高,正值农作物开始生长之际,危害较大,需预防。我国各地终霜出现日期不同,一般北方迟,南方早。

简介

终霜,亦称“晚霜”,指每年冬末春初地面最后一次出现的霜冻。终霜后大多数作物开始迅速萌发生长。在北方地区,谷雨节气是“终霜”的象征。终霜日期逐年不同,偏迟年份易使春播作物的生长受到抑止,甚至引起冻害致死。我国终霜的平均日期:南岭1月中,长江流域3月中,黄河中下游3月底,华北4月初,东部北部5月初。

背景知识

霜是贴近地面的空气受地面辐射冷却的影响而降温到霜点(指露点低于0 ℃)以下, 在地面或物体上凝华而成的白色冰晶。霜是一种天气现象, 属于中国地面气象观测内容。而霜冻是指植物生长季节里因土壤表面和植株体温度降低到0℃或0℃以下而引起植物冻害, 是一种农业气象灾害。

霜和霜冻两者虽然有着明显的区别,,但霜的出现标志着低温季节已经开始, 如果继续降温, 便很容易导致霜冻的发生。例如, 种植常绿果树的地区, 在霜期内的任何时间, 只要霜的强度超过它们能够忍受的限度, 都将发生霜冻。霜期长短的变化以及初霜日的提前或终霜日的推迟, 都会导致果树霜冻的发生。因此,研究霜的气候特征对于预防霜冻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分布特征

中国各地的霜期总体上是自北向南、自高山向平原逐渐缩短的, 霜期长(短)的地区与初霜早(晚)、终霜晚(早)的地区非常一致。近50 a来, 在全球增暖的背景下, 中国大部分地区霜期在逐渐缩短, 初霜日在逐渐推迟, 终霜日在不断提前, 1990s后这种趋势变得更加明显。霜期缩短显著的区域主要集中在我国东北、华北、内蒙古中部、江淮流域以及云贵高原和华南部分地区, 而四川盆地和长江中下游部分地区霜期缩短的趋势并不明显, 一些地方甚至略有延长的趋势。比较初霜日期与终霜日期的趋势变化, 发现终霜日提前的趋势要比初霜日推后的趋势更加明显, 这可能是由不同季节的增温幅度不同而引起的。

空间分布特征

一般来说, 初霜出现在秋季, 终霜出现在春季,但是我国幅员辽阔、地形复杂, 各地气候差异较大,因此各地霜期和初、终霜日分布也不尽相同。终霜日期早晚的分布和初霜日期早晚的分布正好相反。具体来看, 中国东部地区, 终霜日期自南向北逐渐推迟, 其中华南、华东地区基本呈带状分布。终霜最早结束的地区在我国华南(1 至2月)。2至3月, 江淮流域终霜陆续结束, 日期晚于同一纬度的四川盆地。3月后, 终霜从江淮流域由南向北逐渐推迟。东北的大兴安岭、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地区终霜在5月之后结束, 明显晚于东北平原。在中国西部地区, 盆地的终霜明显要比周边的高原结束早。南疆塔里木盆地3月中旬终霜结束, 要比其北部的北疆、东部的陕、甘、宁地区至少早半个月。而青藏高原和四川盆地之间地区终霜结束的时间跨度比较大。四川盆地1月终霜结束, 而青藏高原部分地区一直到6月份还有霜存在, 有的地区终年有霜。

霜期的变化特征

一般认为, 霜的变化受温度的影响比较大, 气候变暖会使初霜日推迟, 终霜日提早, 霜期缩短。IPCC第4次评估报告指出, 全球近百年来平均气温升高了0.74 ℃ /100a。中国近百年的变暖趋势也是无庸质疑的, 平均温度升高速率略低于全球水平, 但近50 a来中国的变暖趋势更加明显, 上升了0.64 ~ 0.92 ℃ /50a。这些变化一定程度上可能会对霜产生影响。

(1)终霜日的变化趋势

全国大部分地区终霜日期的趋势系数大于零, 说明全国大部分地区霜期结束的日期有提前的趋势。提前比较显著的地区位于我国东北南部、华北、内蒙古中东部、淮河流域以及云贵高原西北部(达到0.1以上的显著性水平), 而东北平原、长江中游以及四川盆地等地区终霜日提前并不显著。可以发现, 终霜日提前的地区与初霜日推迟的地区基本一致。初霜日期在逐渐推迟, 终霜日期在不断提前, 二者有着明显的反向变化特征, 这从另一方面说明了我国大部分地区霜期缩短的趋势。

(2)年代际变化特征

近50年以来,我国霜期呈先延长后缩短的趋势, 并且1990s后霜期曲线出现较为明显的正负位相的转换, 表现出明显的转型趋势,1990s以后霜期缩短趋势也变得更加明显。从1980s起, 初霜日期曲线呈上升趋势, 终霜日期曲线呈下降趋势, 说明初霜日期不断推迟, 终霜日期不断提前,导致霜期不断缩短。并且1990s后, 这种趋势更加显著。我国东北、华北、内蒙古中部、江淮流域以及云贵高原和华南部分地区终霜日提前的因素对霜期缩短的贡献更大。

研究现状

对于终霜日出现早晚,李芬等认为虽然山西省平均终霜日以波动为主,但是细化到具体区域,山西省大部分地区终霜日在1975-1996 年间发生了突变,提前幅度较大的地区主要位于中西部和南部的广大地区,推后幅度较大的地区集中在西北部及中东部。陕西省平均终霜日以1.7d/10a的幅度提前。新疆地区终霜日在1960-2011年提前了7 天,提前的幅度为1.41 d/10a。东北和华北地区1963-2009年终霜日在显著提前。1990s横断山脉地区终霜日明显提早,重庆地区的终霜日则是在推后。

受初、终霜日变化的影响,无霜期的长短也有变化。研究发现,一些区域初霜日推后和终霜日提前共同作用带来了无霜期的延长,如西北地区、山西省、陕西省和横断山脉地区等。在重庆地区,初霜日和终霜日均是推后趋势,但是初霜日推后的速率大于终霜日,带来了无霜期的缓慢延长。另外,部分研究并不考虑初、终霜日出现早晚,只是关注无霜期的变化趋势发现,1961-2010 年宁夏全区平均无霜期以4.7 d/10 a的速率延长,并且在1982 年发生突变,东北地区无霜期的延长速率为3.5 d/10 a,无霜期等值线在向北移动[17]。在西藏地区,多是分析霜冻日数的变化来间接反映无霜期的长短:拉巴次仁等发现近30 年内西藏霜冻日数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减少趋势[18],杜军等使用R/S 方法预测西藏主要农区霜冻日数,认为未来霜冻日将会继续趋于减少,这意味着西藏多数地区的无霜期在逐渐延长。

危害

理论上初、终霜日和无霜期的变化趋势可以减少春秋霜冻对作物的危害、延长作物生长期,然而具体影响需视农区与作物分布而定。对于一年一熟的东北区、内蒙及长城沿线区、甘新区、青藏区和黄土高原区,初、终霜日和无霜期变化趋势可以使作物播种时间提前,或者降低秋季初霜对作物生长后期的危害,或从春秋两端延长作物的生长期等。然而在其他农区则不尽然,如黄淮区多种植冬性和半冬性的冬小麦,春季终霜日的提前可以降低冬小麦拔节后霜冻的危害,然而在气候变暖趋势下小麦拔节提早,遇到倒春寒天气时更容易发生霜冻害;南方农区初、终霜日和无霜期的复杂关系增加了农作物布局的困难和喜温作物受害的可能性。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