梭曼

更新时间:2022-11-02 16:03

梭曼,又名甲氟磷酸频哪酯,是一种有机化合物,化学式为C7H16FO2P,为有微弱水果香味的无色液体,挥发度中等,是G类神经性毒剂中最重要的一种毒剂,美军代号GD。1944年,德国诺贝尔奖金获得者理查德·库恩博士首次合成了梭曼,但未及生产,苏军就占领了工厂。以后,苏军根据所缴获的设备和资料,于20世纪50 年代装备了梭曼弹药。梭曼的毒性比沙林大3倍左右。据有关资料记载,人若吸入几口高浓度的梭曼蒸气后,在一分钟之内即可致死,中毒症状与沙林相似。

理化性质

密度:1.009g/cm3

熔点:-45℃

沸点:198℃

闪点:75.5℃

外观:有微弱水果香味的无色液体

分子结构数据

摩尔折射率:43.18

摩尔体积(cm3/mol):180.4

等张比容(90.2K):404.4

表面张力(dyne/cm):25.2

极化率(10-24cm3):17.12

计算化学数据

疏水参数计算参考值(XlogP):2.1

氢键供体数量:0

氢键受体数量:3

可旋转化学键数量:3

互变异构体数量:0

拓扑分子极性表面积:26.3

重原子数量:11

表面电荷:0

复杂度:174

同位素原子数量:0

确定原子立构中心数量:0

不确定原子立构中心数量:2

确定化学键立构中心数量:0

不确定化学键立构中心数量:0

共价键单元数量:1

毒理学

与其他G类毒剂一样,梭曼通过膦酰化作用使乙酰胆碱酯酶失去水解乙酰胆碱的能力,致使乙酰胆碱在体内过量蓄积,从而引起中枢和外周胆碱能神经系统功能严重紊乱。膦酰酶经一定时间后,烷氧基上的烷基将发生脱落从而失去重活化的能力,因此中毒酶从能被重活化的状态转变为不能被重活化的状态,这一过程叫酶“老化”。老化的实质是中毒酶负性部位带质子的酸(H+)和膦酰氧形成氢键,促使烷氧键(R'-O)的断裂和烷基(R')的脱落。

梭曼中毒酶老化速度很快,而且几乎无自动恢复现象。这主要与毒剂的烷氧基结构有关——梭曼的烷氧基较大,能遮盖酶的负性部位,造成空间障碍。在使用酶重活化剂时,庞大的烷氧基能阻碍重活化剂与酶的负性部位结合,这也是梭曼中毒酶难以重活化和重活化剂对梭曼中毒疗效较差的原因之一。

基于上述特性,梭曼通常与其他毒剂混合使用,藉以增加诊治难度从而显著提高其战斗效果。

相关信息

据有关报道,1980年1月中旬,入侵阿富汗的前苏联空军在阿东部法扎巴德和贾拉拉巴德两个城镇附近以及塔哈尔和巴米亚两省,向穆斯林游击队使用了梭曼,使这些人呕吐、窒息、失明、瘫痪和死亡。

梭曼化学名称为甲氟磷酸频哪酯,美军代号GD。

梭曼是德国人于1944年首先合成的。毒性比沙林大,但生产比较困难,在希特勒垮台前它还只是处于实验室试验阶段。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正式装备了梭曼。

特点介绍

梭曼吸入毒性是沙林的2-4倍,皮肤毒性是沙林的5-10倍。其突出优点是挥发度适中,不仅初生云团很容易达到致死浓度(暴露1分钟),再生云团也能达到一定的伤害作用(暴露20分钟)。冬季其持久度在地面上能达到10-15小时。

梭曼蒸气在服装上吸附能力很强,一件军呢大衣约可吸附0.1g梭曼,如解析率为50%,那么在5m x 3m × 3m的密闭空间内,只要有10个穿着吸附有梭曼的呢大衣的人,20分钟就能使人致死。

纯净的梭曼为无色液体,有微弱的水果香味,工业品呈黄色,有樟脑味。能溶于水,易溶于有机溶剂。能渗透皮肤和橡胶制品,易被多孔物质吸附。

梭曼通常被装在导弹、航空炸弹、炮弹、地雷等兵器中使用,形成蒸气、气溶胶或液滴等战斗状态,通过呼吸道吸入,也可通过皮肤吸收等途径杀伤人畜,或使食物和水源染毒,经消化道进入体内。中毒者会产生胸闷、缩瞳、流涎、流涕、呼吸困难和全身痉挛等神经性毒剂中毒的症状,严重时,迅速死亡。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