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立行

更新时间:2023-01-05 12:59

徐立行(1911年3月~1985年10月22日)原名俞献城。上海人。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在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延安马列学院学习,后任八路军前方司令部训练股股长,参谋训练队队长、秘书,八路军驻洛阳办事处秘书主任,八路军军政学院学员,军事学院高干队学员兼第一区队区队长,中共中央统战部工作人员。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冀鲁豫军区第三纵队参谋处处长,第二野战军特种兵纵队参谋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主要担任西南军政大学教育长,军事工程学院教育长,国防部第六研究院副院长,第三机械工业部第六研究院副院长。1964年被授予少将军衔。1978年任中国航空研究院副院长。1985年10月22日,在北京病逝。

军旅功勋

徐立行,原名俞献诚,1911年3月出生于上海市。

徐立行早年参加民主革命运动。献诚。上海人。1932年曾参加一·二八淞沪抗战,1937年在武汉参加新四军军部筹备处工作。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在抗日军政大学任教员,后人中共中央党校学习。1939年起,先后任八路军前方总指挥部训练股股长,参谋训练队队长,总部秘书,八路军驻洛阳办事处秘书主任,延安军事学院高干队第一队队长,中共中央统一战线工作部工作员。参加了晋东南反“扫荡”和百团大战。

解放战争初期,任晋冀鲁豫野战军第3纵队参谋处处长。1947年随部挺进大别山后,任皖西军区副参谋长。1948年9月任中原野战军军政大学教育长,次年2月任第二野战军特种兵纵队参谋长。参加了渡江战役和进军西南作战。

教育科研

建国后,徐立行一直在军事院校和国防科研系统担任教育和科研领导工作。1949年到1952年,先后担任二野军大、西南军大、二高步校的副校长、教育长等职务﹐为我军建设和发展培养了大批干部。

1952年,军委任命徐立行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首任教育长,随陈广院长创建我国第一所高等综合性军事科学技术学院。他从参加选择校址、组织大规模建设开始,贯彻党中央,军委建院方针和办学指导思想,团结苏联专家,组建和培养高水平的教师队伍,一丝不苟地坚持贯彻教育计划,建立正规的教学制度和秩序,亲自组织研究提高教学质量。尤其是他认真贯彻执行党的知识分子政策,对从全国各地调来的老教授、老专家,十分关怀,团结他们,发挥所长。至今许多老教授、老专家对他仍念念不忘,感情深厚。1958年尽管他受到了当时“左”的思潮错误打击,仍毫不动摇地坚持正确的办学方针,为我军各军兵种及国防科研、教育事业培养出了一大批优秀科技人才,很多已成为国防系统各部门、各军兵种、国防工业、科研、院校的主要技术领导和骨干。

1961年徐立行被任命为航空研究院副院长兼科技部长,参加研究院的创建,先后主管科研、教育工作。他除积极参加领导全院的建设工作外,以极大精力投入了组织和推动建院初期科研工作的开展。他组织领导了全院科技力量开展对米格21飞机和空空导弹的“摸透”工作,组织技术力量支援工厂的仿制。1964年他作为主管科研的副院长亲自组织并参加主持了我国自行研制的歼8飞机方案论证会并于会后立即抓落实。他特别重视贯彻执行党的知识分子政策和“科研十四条”。他积极主张建立有效的科研指挥线,重视与全国各科研单位和高等院校的沟通并建立科研协作关系。在他亲自推动下,航空研究院与中国科学院的有关所(如金属所、力学所等)以及高等院校,在人才培养、研究试验手段建设、课题研究和学术交流等方面建立了长期、固定的合作关系。当时国防科委主任聂荣臻亲自支持组织科研、生产、使用、院校四个方面专家学者建立起航空技术委员会及其专业组,打破门户行业界限,开展学术交流,搞好技术协作。徐立行受国防科委委托,四处奔走进行组织工作,克服各种阻力,先后组成了若干个全国性的大型专业组。其中成绩显著、最引人注目的是航空材料专业组和空气动力专业组,不仅开展了经常性的交流活动,还为日后发展高空高速飞机所需的技术储备制定了分工与合作的十年发展规划。徐立行还担任了中国航空学会两届副理事长。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徐立行屡遭迫害,达12年之久,直至1978年才被彻底平反,重新恢复工作,被任命为航空研究院副院长,主管院校科研和教育工作。他仍满腔热忱,愉快地走上了工作岗位。在他的主持下,院校科研工作除加强应用和基础研究外,还把主要科研力量组织到新机研制和开展预先研究。教育工作也迅速发展,研究院也开始自己培养高水平科技人才,以提高科研队伍水平。

1985年10月22日,在北京病逝。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