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作和

更新时间:2022-02-20 14:28

徐作和教授(1895~1954),字汝梅,江苏吴江人,沪江大学第二任化学系主任,也是首位担任沪江大学系主任的中国人。曾任沪江大学科学社编辑出版的《科学丛刊》《科学世界》《沪大科学》顾问,沪江大学科学社、化学学会顾问。

人物介绍

1918年毕业于东吴大学,获理学士学位,后获分析化学硕士学位。毕业后到沪江大学系任教直至1937年,期间赴芝加哥大学深造,并获博士学位。1925年至1937年任沪江大学第二任化学系主任。1932年8月参加发起成立中国化学会,1930年至1936年间,与吴承洛等人轮值担任《化学工业》的主编,1937年至1940年任教华中大学,抗战期间迁校云南喜洲期间任理学院院长,1941年至1954年任九福制药厂厂长兼研究室主任(其间曾兼任沪江大学化学系教授),1954年任上海市人民政府地方工业局试验室工程师,曾任中华全国自然科学专门学会联合会上海分会常务委员会委员、中华化工工业会理事长、中国化学会上海分会常务理事。

人物简介

1919年进入沪江大学化学系后,徐作和成为继梅佩礼之后的支柱力量。1925年梅佩礼回国后由徐作和任系主任,他继承了化学系重视化工的传统,进一步增添了课程设置诸如工艺化学、应用化学基础、食物与营养、技术分析、工程化学、有机量化分析、有机制剂、工业化学案例等。开设的工艺化学课,内容涉及日常用品的各个方面,如肥皂、颜料、纸革、油漆和化妆品等。在徐的主持下,先后有伯顿(A.T.Bawden)、拉敦(A.L.Radom)、欧文思(W.G.Owens)等外籍教师,以及林天骥、王箴、缪钟彦、蔡志云(音)、曾瑞显等留美归国的硕士、博士为骨干,化学系的师资实力更有所增强。

在培养方向上,徐作和把眼光放在上海这个城市的社会需要上。他强调,“上海位于中国工业中心之一,我们的化学毕业生能够在工厂工作,对工业发挥他们的影响,这所学校就会对公众提供更好的服务。”因此“从我们在工厂工作的毕业生的情况看,我们的学生应该在化工上有更深入的训练”。而且,“鉴于各厂家、研究机构及其他单位都有竞争性考试,我们必须给毕业生提供一定程度的高级训练”。为了让学生对化工生产过程有感性认识,化学系还组织学生去工厂参观并要求书写参观报告。仅1930年春,化学系就组织学生去明华糖厂、公共界自来水厂、上海水泥厂、上海大英煤气厂、大华皮厂、宝山玻璃厂、中国肥皂公司、龙章纸厂、振华油漆厂、炽昌胶厂、天厨味精厂、萤昌火柴厂、纶昌印花漂染公司等各类工厂参观学习,这让学生更直观地认识到化工工艺在现实生产中的体现和应用以及化工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

徐作和在洛氏基金会的支持下,从事麦麸水解物中提取谷氨酸钠盐的研究,提高了产品的质量,他的学生甚至因此自己创办了一家制造厂。据1935年《沪大校闻》报导,徐作和的学生王树衡毕业时发明了从豆饼中提取一种重要工业原料酪素的办法,降低了生产成本。徐作和在沪江大学任职期间,曾翻译教材《最新实用化学》(与钟良芳合译,N.H.Black,J.A.Conant原著,沪江大学化学社1936年出版)、《普通化学》(与人合译,H.G.Deming原著,初版中译本由上海图书公司1936年出版,第五版中译本由中外书局1947年出版)等,将当时国外最新的化学知识引进到国内。

人物评价

在徐作和领导下,沪江大学化学系逐渐走向成熟。结合当时社会状况,化学系成为沪江理科中最强的一系,其课程设置的系统性在化工方面堪称国内大学之最,常被称为“工业化学系”。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