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学敏

更新时间:2024-04-18 14:07

张学敏,男,1963年11月出生于湖北武汉,肿瘤生物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军事医学科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军事医学科学院药物毒物研究所所长,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党组成员、副主任。

人物简介

张学敏,肿瘤生物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军事医学研究院研究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医学部主任、国家生物医学分析中心主任,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的首席科学家,蛋白质组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

1963年11月18日出生于湖北武汉。1986年毕业于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1995年获军事医学科学院细胞生物学博士学位。201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院士。

主要从事炎症与肿瘤发生的研究,揭示了炎症诱发肿瘤过程的系列关键分子事件,特别是在炎症所致细胞周期紊乱和肿瘤耐药的机制方面做出了原创性发现,为干预“炎症诱发肿瘤”的进程提供了理论基础。其中“基于DNA感受器调控的自身免疫性疾病治疗方案”入选“中国科学年度十大进展”。相关成果发表于Nature Immunology、The EMBO J、Molecular and Cellular Proteomics、J Biol Chem、Oncogene等

近年来先后获得“何梁何利”奖、谈家桢生命科学成就奖、国家科技进步创新团队奖、军队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奖、军队科技领军人才奖,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等。还先后担任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健康中心专委会主任委员、中国航天员中心创新发展战略指导专家、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北京市人民政府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等。

张学敏主持建立了大型质谱技术基地,已被国家科技部批准成为国家大型科学仪器中心,是国家层面的大型技术平台,为中国生物医学科技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并产生了较大的国际影响力。

人物经历

1963年11月,张学敏出生于湖北武汉。

1981年,从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毕业。

1986年,从第三军医大学本科毕业,获得学士学位。

1995年,从军事医学科学院研究生毕业,获得博士学位。

1997年,担任军事医学科学院仪器测试分析中心主任。

1997年—1998年,在美国韦恩州立大学(Wayne State University)从事博士后研究。

201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2023年4月,任第九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副主任。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张学敏揭示了炎症诱发肿瘤过程的系列关键分子事件,特别是在炎症所致细胞周期紊乱和肿瘤耐药的机制方面做出了原创性发现,为干预“炎症诱发肿瘤”的进程提供了理论基础。

张学敏首次阐明了炎症和免疫调控分子CUEDC2,通过对NF- B信号强度的负向调节控制,避免炎症反应过度并损伤自身组织,完成机体对炎症反应的精确调控。他进一步发现CUEDC2在大量肿瘤组织中表达异常增高,并证明CUEDC2导致细胞有丝分裂异常和基因组不稳定,促进了肿瘤发生和发展。他积极开展转化医学研究,将创新成果用于解决临床科学问题,发现CUEDC2过量表达导致了乳腺癌对内分泌治疗产生耐药性,并证明它是乳腺癌耐药的新标志物,为克服乳腺癌耐药提供了原创性的药物新靶点。张学敏还围绕着炎性信号通路、肿瘤生长信号通路、DNA损伤诱发肿瘤的信号通路,深入系统地研究了Gankyrin、SOX4、eIF5A、p53和Ras等基因的功能,发现炎症时Gankyrin表达水平持续增高,是Ras激活诱导肺癌等肿瘤发生和发展的必要条件;揭示了SOX4和eIF5A等分子在大肠癌等肿瘤细胞生长调控中的作用机制。所取得的重要发现对提高临床放、化疗的疗效和肿瘤分子治疗具有重要理论价值。

张学敏作为通讯作者以Article形式在《Nature Immunology》《Nature Medicine》《Nature Cell Biology》等国际学术杂志上系统性地发表了一系列原创性研究成果。

Fang, D. F., He, K., Wang, N., Sang, Z. H., Qiu, X., Xu, G., ... & Li, A. L. (2014). NEDD4 ubiquitinates TRAF3 to promote CD40-mediated AKT activation. Nature communications, 5(1), 1-11.

Chen, Y., Wang, S. X., Mu, R., Luo, X., Liu, Z. S., Liang, B., ... & Bai, Z. F. (2014). Dysregulation of the miR-324-5p-CUEDC2 axis leads to macrophage dysfunction and is associated with colon cancer. Cell reports, 7(6), 1982-1993.

Pan, X., Zhou, T., Tai, Y. H., Wang, C., Zhao, J., Cao, Y., ... & Mu, R. (2011). Elevated expression of CUEDC2 protein confers endocrine resistance in breast cancer. Nature medicine, 17(6), 708-714.

Gao, Y. F., Li, T., Chang, Y., Wang, Y. B., Zhang, W. N., Li, W. H., ... & Pan, X. (2011). Cdk1-phosphorylated CUEDC2 promotes spindle checkpoint inactivation and chromosomal instability. Nature cell biology, 13(8), 924-933.

Man, J. H., Liang, B., Gu, Y. X., Zhou, T., Li, A. L., Li, T., ... & Li, W. H. (2010). Gankyrin plays an essential role in Ras-induced tumorigenesis through regulation of the RhoA/ROCK pathway in mammalian cells. The Journal of clinical investigation, 120(8), 2829-2841.

Pan, X., Zhao, J., Zhang, W. N., Li, H. Y., Mu, R., Zhou, T., ... & Zhang, P. J. (2009). Induction of SOX4 by DNA damage is critical for p53 stabilization and function.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106(10), 3788-3793.

Li, H. Y., Liu, H., Wang, C. H., Zhang, J. Y., Man, J. H., Gao, Y. F., ... & Zhou, T. (2008). Deactivation of the kinase IKK by CUEDC2 through recruitment of the phosphatase PP1. Nature immunology, 9(5), 533-541.

Zhang, P. J., Zhao, J., Li, H. Y., Man, J. H., He, K., Zhou, T., ... & Xia, Q. (2007). CUE domain containing 2 regulates degradation of progesterone receptor by ubiquitin–proteasome. The EMBO journal, 26(7), 1831-1842.

Zhou, T., Liang, B., Su, G. Y., Gong, W. L., Li, H. Y., Tian, L. F., ... & Li, W. H. (2007). Identification of ubiquitin target proteins using cell-based arrays. Journal of proteome research, 6(11), 4397-4406.

人才培养

张学敏与青年科技人员交流时经常谈到:“只要你坚持用自己的知识和才能去服务他人和社会,你就会发现自身的价值”。他始终把承担任务作为检验忠诚、履行使命的重要途径。

根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2012年度报告显示,张学敏已培养硕士、博士和博士后50余人,团队中包括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3名、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得者2名、总后勤部科技新星4名、全国百优博士论文获得者1名、北京市科技新星2名。

张学敏领衔的团队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也是蛋白质组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抗毒药物与毒理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组成部分。

荣誉表彰

社会任职

人物评价

张学敏严谨、勤奋、敏锐。他通过不懈的努力,将军事医学科学院仪器测试分析中心发展成为国家重大科研任务的技术依托基地,带领团队为中国的科技和国防事业做出重要贡献。(中广军事评)

张学敏主持建立了大型质谱技术基地,已被国家科技部批准成为国家大型科学仪器中心,是国家层面的大型技术平台,为中国生物医学科技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并产生了较大的国际影响力。(何梁何利基金会评)

最新研究

2023年6月2日,李慧艳研究员团队和张学敏院士团队在生物钟领域取得重大原创性突破,他们发现大脑视交叉上核(SCN)神经元的初级纤毛是调控机体节律的细胞器,揭示出“有形”生物钟的存在及其节律调控机制。国际知名学术期刊《Science》在线发表了这一成果的相关研究论文。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