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面

更新时间:2024-07-06 09:10

平面,是在空间中,到两点距离相同的点的轨迹。在空间中,平面公式为A*(x-x0)+B*(y-y0)+C*(z-z0)=0,其定义为与固定点(x0,y0,z0)的连线垂直于固定方向(A,B,C)的所有的点的集合。这两种定义在数学上是一致的。

简介

(1)平面无厚度;

(2)平面面积无法测量;

(3)平面是无限延伸的;

(4)平面内的一条直线将平面分成两部分;

(5)一个平面将空间分成两部分。

定义

在空间中,到两点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叫做平面。

平面的画法

画法

(1)水平的平面可以画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2)当平面水平放置时,把平行四边形的锐角画成45°,钝角画成135°,横边画成邻边的2倍长;

(3)看不见的线段画成虚线或不画。

平面表示方法

(1)通常用希腊字母α、β、γ写在一个角上。如:平面α、平面β。

(2)用四个顶点的字母或者两个相对顶点的字母来表示平面。如:平面ABCD、平面AC。

平面与直线

1、点A在平面α内,记作A∈α;点B不在平面α内,记作B∉α。

2、点P在直线l上,记作P∈l;点P在直线l外,记作P∉I。

3、如果直线l上的所有点都在平面α内,就说直线l在平面α内,或者平面α经过直线l,记作l⊂α,否则说直线l在平面α外,记作l⊄α。

4、平面α、β相交于直线l,记作α∩β=l。

公理

公理一 如果一条直线上的两点在一个平面内,那么这条直线在此平面内。

公理二 过不在一条直线上的三点,有且只有一个平面。

公理三 如果两个不重合的平面有一个公共点,那么它们有且只有一条过该点的公共直线。

公理四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推论

推论一 经过一条直线和这条直线外的一点,有且只有一个平面。

推论二 经过两条相交直线,有且只有一个平面。

推论三 经过两条平行直线,有且只有一个平面。

平面相交判定

如果两个平面有一个公共点,就说这两个平面相交。

线面平行判定

平面外的一条直线与此平面内的一条直线平行,则该直线与此平面平行。

平面平行判定

一 如果一个平面内有两条相交直线都平行于另一个平面,那么这两个平面平行。

二 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两个平面平行。

线面平行性质

一条直线与一个平面平行,则过这条直线的任一平面与此平面的交线与该直线平行。

平面平行性质

一如果两个平行平面同时与第三个平面相交,那么它们的交线平行。

二如果一条直线在一个平面内,那么与此平面平行的平面与该直线平行。

线面垂直判定

一一条直线与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相交直线都垂直,则该直线与此平面垂直。

二如果一条直线垂直于一个平面,那么与这条直线平行的直线垂直于该平面。

平面垂直判定

一个平面过另一个平面的垂线,则这两个平面垂直。

线面垂直性质

一 垂直于同一个平面的两条直线平行。

二 若直线垂直于平面,则直线垂直于这个平面的所有直线。

三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平面垂直性质

两个平面垂直,则一个平面内垂直于交线的直线与另一个平面垂直。

符号表示

(1)α∩β=A→α∩β=l,l⊂α

(2)l⊄α,l//m,m⊂α→l//α

(3)m⊂α,n⊂α,m∩n=O,m//β,n//β→α//β

(4)α⊥l,β⊥l→α//β

(5)l//α,l⊂β,α∩β=m→l//m

(6)α//β,α∩γ=l,β∩γ=m→l//m

(7)α//β,l⊂α→l//β

(8)l⊥m,l⊥n,m∩n=O,m⊂α,n⊂α→l⊥α

(9)m//n,α⊥m→n⊥α

(10)l⊂α,l⊥β→α⊥β

(11)α⊥m,α⊥n→m//n

(12)l⊥α,m⊂α→l⊥m

(13)α⊥β,α∩β=l,m⊥l,m⊂α→m⊥β

平面方程

根据定义,设动点为M(x,y,z),两点分别为(a,b,c)和(d,e,f)

则[(x-a)^2+(y-b)^2+(z-c)^2]^1/2=[(x-d)^2+(y-e)^2+(z-f)^2]^1/2

x^2-2ax+y^2-2by+z^2-2cz+(a^2+b^2+c^2)=x^2-2dx+y^2-2ey+z^2-2fz+(d^2+e^2+f^2)

(2d-2a)x+(2e-2b)y+(2f-2c)z+(a^2-d^2+b^2-e^2+c^2-f^2)=0

形式为ax+by+cz+d=0

平面的法向量

取平面内三点:A(0,0,-d/c)B(1,1,-(d+b+a)/c)C(0,2,-(d+2b)/c)  AC=(0,2,-2b/c)AB=(1,1,-(a+b)/c)  设向量n:(x,y,c)为平面的法向量,则  2y-2b=0 x+y-(a+b)=0  ->y=b x=a  则n=(a,b,c)为平面的一个法向量。

直线切割平面

直线切割平面是指用直线将平面划分成多个部分。

n条直线最多将平面分割成1+个部分,最少将平面分割成1+n个部分。

证明:(1)有一条直线时,最少分成2部分,最多分成1+1=2部分;

(2)有两条直线时,最少分成3部分,最多分成1+1+2=4部分,此时两直线有一个交点;

(3)有三条直线时,最少分成4部分,最多分成1+1+2+3=7部分,此时三条直线有三个交点;

(4)设直线条数有n条,分成的平面最多有a个,最少有b个,有以下规律:

a=1+1+…+(n-1)+n=+1,此时n条直线有n个交点;b=1+n;

圆切割平面

圆切割平面是指用圆将平面划分成多个部分。

n个圆最多将平面分割成2+n(n-1)个部分,最少将平面分割成2n个部分。

证明:

设n个圆最多可以把平面分成S(n)个部分

则可得:

S(1)=2;

S(2)=4;

...

前n-1个圆最多将平面分成S(n-1)个部分,此时,对于第n个圆来说,它与先前的n-1个圆最多有2(n-1)个交点,即此第n个圆最多被这2(n-1)个交点分成2(n-1)条圆弧段.由于每增加一个圆弧段,便可将原来的某个区域分为两个区域(此处最好看图分析).因此,第n个圆使平面增加了2(n-1)个区域.因此可得递推关系式:

S(n)=S(n-1)+2(n-1), 其中n大于等于2.

由此递推关系式得到:

S(n)=S(1)+2*1+2*2+...+2*(n-1)=2+n*(n-1)=2+n(n-1);

即n个圆最多可以把平面分成2+n(n-1)个部分。

证明最少同直线。

三角切割平面

三角形切割平面是指用三角形将平面划分成多个部分。

n个三角形最多将平面分割成3n(n-1)+2个部分,最少将平面分割成2n个部分。

证明:平面本身是1部分.一个三角形将平面分成三角形内、外2部分,即增加了1部分,

两个三角形不相交时将平面分成3部分,相交时,交点越多分成的部分越多(见图1);

由图1看出,新增加的部分数与增加的交点数相同,所以,再画第3个三角形时,应使每条边的交点尽量多;

对于每个三角形,因为1条直线最多与三角形的两条边相交,所以第3个三角形的每条边最多与前面2个三角形的各两条边相交,共可产生3×(2×2)=12(个)交点,即增加12部分;

因此,3个三角形最多可以把平面分成:1+1+6+12=20(部分);

由上面的分析,当画第n(n≥2)个三角形时,每条边最多与前面已画的(n-1)个三角形的各两条边相交,

共可产生交点:3×[(n-l)×2]=6(n-1)(个),能新增加6(n-1)部分,

因为1个三角形时有2部分,所以n个三角形最多将平面分成的部分数是:

2+6×[1+2+…+(n-1)]=2+6×=2+3n(n-1),

证明最少同直线。

平面关系

直线和平面

直线方程为x=kz+b,y=lz+a,平面方程为cx+dy+ez+f=0,p=k+l+e,q=a+b+f

属于:p=0,q=0

平行:p=0,q≠0

相交:p≠0

垂直:c/k=l/d=e

平面和平面

设平面a的方程为ax+by+cz+d=0平面b的方程为a1x+b1y+c1z+d1=0

((|a||+|b|+|c|+|d|)^2(|a1+|b1+|c1|+|d1|)^2>0)

相交:不平行也不重合

平行:a/a1=b/b1=c/c1≠d/d1

重合:a/a1=b/b1=c/c1=d/d1

垂直:aa1+bb1+cc1+dd1=0

空间的角

设平面e、f的法向量为c、d 直线m的方向向量为a (把直线z=kx+b,z=ly+a的方向向量(k,l,1)代入,

把平面ax+by+cz+d=0的法向量(a,b,c)代入

直线和平面所成的角

设b为m和e所成的角,则b=π/2±。sinb=|cos|=|a*c|/|a||c|

二面角:当双法向量的朝向一致时,平面e、f的法向量为c、d

二面角e-e∩f-f为a,那么a=π-=π-|c*d|/|c||d|

当双法向量的朝向不一致时,平面e、f的法向量为c、d

设二面角e-e∩f-f为a,那么a==|c*d|/|c||d|

空间距离

点到平面的距离:设PA为平面的一条斜线,O是P点在a内的,PA和a所成的角为b,n为a的法向量。

易得:|PO|=|PA|sinb=|PA|*|cos|=|PA|*(|PA*n|/|PA||n|)=|PA*n|/|PA|

直线到平面的距离为在直线上一点到平面的距离;

平面到平面的距离为在平面上一点到平面的距离;

点到直线的距离:A∈l,O是P点在l上的射影,PA和l所成的角为b,s为l的方向向量

易得:|PO|=|PA|*|sinb|=|PA|*|sin|=|(PA|^2|s|^2|-|PA*s|^2)^1/2/|s|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