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洋高压

更新时间:2022-08-25 11:24

中心位于南、北太平洋副热带地区上空的高压系统。

描述

在南北半球的副热带地区,存在副热带高压带。副热带高压主要位于大洋上,并且常年存在,按不同的地理位置,分别称为北太平洋高压、南太平洋高压、北大西洋高压、南大西洋高压和南印度洋高压。而位于太平洋的高压又统称为太平洋高压。

副热带高压是制约大气环流变化的重要成员之一。在地面图上,太平洋地区常为一高压控制,称为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太平洋高压是常年存在的,它是一个稳定少动的暖性深厚系统。夏季,太平洋高压十分强大,范围很广;冬季强度减弱,范围缩小,多呈东西分布的扁长形,存在两个中心,分别位于东、西太平洋。西太平洋高压是控制热带、副热带的持久的大型天气系统之一,且直接控制和影响着太平洋上生成的台风的活动,夏季西部的脊可延伸至中国大陆,对中国的天气特征具有重要的影响。

结构

温度场和湿度场

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主要指500百帕及以下的情况,它的强度随高度增强,是因为海陆之间存在显著温度差异。海洋上的热源位于太平洋高压南侧,大陆上的热源则位于高压北侧。夏季,大陆上及沿海地区温度较高,上方高压随高度迅速增强,而位于海洋上空的高压则不然。太平洋高压脊的低层往往存在逆温层,逆温层下部湿度大,上部湿度小。高压脊中一般较干燥,最干区与脊线重合,高压的南、北缘则有湿区分布。

风场

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线附近水平风速较小,南北两侧水平风速较大,且还随高度增大,到达一定高度后北侧形成西风急流,南侧形成东风急流。当副高脊线作南、北移动时,东、西风急流的位置、高度和强度均随之发生变化。

涡度场和散度场

在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内部,涡度场分布均匀,而散度场较为复杂。高压区低层,南部以辐散为主,北部则多为辐合区;高层北部为辐散,南部为辐合并扩散至高压中心,辐合、辐散强度均较大。

垂直速度

在对流层中上层,高压脊南侧以下沉运动为主,北侧及脊线附近有上升运动;对流层下层脊线附近为下沉运动。

西太平洋高压与中国天气的关系

与雨季的关系

太平洋高压脊的活动,与中国降水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太平洋高压生成并送出的暖气团,与中高纬度大陆的冷气团相遇,形成锋面,造成大量降水。随着太平洋高压脊线的南北进退,中国东部地区的雨带也随之移动。

6月以前,对流层中下层副热带高压西部脊线主要在20°N以南活动,雨带徘徊在长江以南地区;6月中旬,脊线常北跳至25°N附近,高空形成准静止锋,地面雨带徘徊在江淮流域,形成梅雨天气;7月中旬,脊线第二次北跳,维持在30°N附近,雨带北移至华北地区;9月之后,脊线南移,雨带随之南移;10月中旬以后,脊线又回到6月以前的位置。

夏季,中国南方各省(市、自治区)都可以受到太平洋高压西部脊线的直接控制,处于它的西南部,所以一般吹东南风。虽然东南风带来海上暖湿空气,但是在下沉气流作用下,气层比较稳定,白天没有云雨产生,天气极为闷热。如其持续时间较长,常常造成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伏旱天气。

与台风移动路径的关系

影响中国的台风,多形成于太平洋上空,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南缘,然后沿着高压边缘移动,因此高压的移动和变形,均会对台风移动路径产生影响,主要影响形式有如图1所示的四种。当副高成东西带状且强度较强时,台风将沿副高边缘西行(图1a);当高压脊东退,台风转而北行(图1b);台风越过高压脊线后,高压脊又向西延伸,台风沿高压边缘向东移(图1c)。若副高较弱时,位于副高南侧的台风可直接穿越高压脊,将其切断后直接北移(图1d)。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