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工业

更新时间:2024-08-05 11:41

军事工业:在我国,主要是指主要为国防建设服务,直接为部队提供武器装备和其它军需物资工业部门工厂等军需单位。

武器产品

主要包括兵器工业、航空工业、舰船工业、电子工业、核工业、航天工业等。主要产品有枪炮、弹药、坦克、军用车辆、军用飞机、军用舰船、军用电子装备、火箭、导弹、军用航天器材、核武器以及军用被服装具等。

发展历史

国防工业发展水平直接关系到军队武器装备现代化的程度。国防工业是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大工业的发展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早在原始社会末期,就出现了兵器制作。在古代,武器装备的生产是建立在手工业基础之上的。古代的希腊、巴比伦、埃及,都有官办或私人制造兵器和战船的手工作坊。

中世纪,在西欧有一些有一定分工的制造兵器、甲胄的手工作坊。18世纪60年代开始的工业革命,为武器制造提供了新的物质和技术基础。随着钢铁工业和机器制造业的兴起,国防工业逐步建立。19世纪中叶,英国建立了专门制造枪炮、弹药和军舰的工厂。

19世纪末至第一次世界大战,新的科学技术被大量地应用到军事领域,出现了无线电收发报机、TNT炸药装填弹药、双推进系统潜艇、飞机、化学毒剂、坦克等,使武器的种类增多,威力空前增强。一些资本主义国家出于资本输出、掠夺资源、对外侵略扩张需要,大力加强武器装备的生产能力,国防工业在工业中的比重迅速提高。1917年,直接从事军品生产的工人占工人总数的比例:德国为58.3%,俄国为76%,法国为57%,意大利为64.2%,英国为46%,美国为31.6%。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主要参战国共生产飞机18万余架,火炮约15万门,机枪100万挺,炮弹10亿发,坦克9200辆。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国防工业获得了巨大发展,1941~1944年,主要参战国平均每年约生产坦克9.1万辆,飞机13万架,火炮35万门,机枪166万挺。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纳粹德国发明了导弹,美国发明了原子弹,1946年美国研制成功第一台电子计算机。这使军事技术和作战样式、战略战术、军队组织体制、军事思想等发生重大的变革,也给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虽然没有爆发新的世界大战,但战争因素依然存在,局部战争不断爆发,特别是超级大国的军备竞赛,大大刺激了国防工业的发展,如美国参加国防科研和生产的工业企业占工业企业总数1/3以上;苏联大型军工企业众多,并有系统的管理机构。世界国防工业发展的特点是:在技术上,以火箭、导弹、核武器及其运载工具为中心,逐步出现了精确制导、喷气推进、自动控制、电子对抗、隐身、仿生、激光、超声、遥感、航天等许多新领域;在新材料、新工艺等方面,出现了许多新的突破,武器的研制、试验和生产出现了新的面貌。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国防工业结构发生重大变化,高技术产业比重有了较大增长。

中国古代制造兵器的手工业比较先进。夏、商时代已有冶铸铜器的作坊,可生产戈、矛、刀、斧等兵器,工艺已经熟练精巧。春秋时期已掌握冶铁技术,出现了铁兵器。秦朝以后,铁兵器逐步取代铜兵器,并出现了专门制造兵器的机构。19世纪60~90年代,清朝为维护封建统治,加强军事实力,通过洋务派先后开办了一些军工厂(局),出现了一批武器装备制造机构。

中华民国时期,国民政府的国防工业又稍有发展,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所接收的68个军工厂,能生产部分武器装备和弹药等;革命根据地和解放区也建立了一些设备简陋的枪炮工厂、火炸药厂、军械修理厂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防工业有了较快发展;

1950年前后,将国民党政府留下来的军工厂和解放区的军工厂调整改造成为72个新的军工厂,职工约有9.3万人,工程技术人员约1900人;

1953年5月,中国与苏联在莫斯科签订《关于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政府援助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发展中国国民经济的协定》,规定苏联帮助中国新建和改建156项工程,其中约有1/3是国防工业项目,包括枪炮、弹药、坦克、火炮、飞机等工厂,同时也开始了导弹核武器的研究;

1960年前后,苏联突然撕毁600个合同,撤走全部专家,给中国经济和国防工业造成了很大的困难。60年代初,中国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使国防工业走出了困境,走上了独立发展的道路,取得了很大成就:1964年10月,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1966年10月,进行了导弹核武器试验;

1967年6月,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1970年4月,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常规武器研制也都取得了重大的进展;电子计算机、半导体、激光技术也开始起步。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中期,进行了大规模的“三线”建设,改善了中国国防工业的战略布局。

1978年起,在改革开放方针指引下,中国国防工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根据国内外形势的特点,重新强调“军民结合、平战结合”的方针,要求国防工业服从国民经济建设的大局,在保证军品生产任务的同时,大规模进行民品生产,部分军工技术转为民用。中国虽然已经建立起门类比较齐全的国防工业,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无论技术水平还是生产能力都还有较大的差距。鉴于中国的经济状况,中国国防工业发展坚持突出重点的原则,把十分有限的经费用到最需要的方面;在武器装备发展上遵循独立自主、量力而行、逐步改进、逐步提高的原则。

进入21世纪,随着国防科学技术的发展,中国的国防工业取得了较大的进步,老的国防工业基础逐步用新技术加以改造,高新技术建设项目有所增加,军品生产的技术含量不断提高,军转民工作进一步深入,国防工业结构和规模日趋合理。

不同特点

国防工业的主要任务是生产武器装备及其他军品。武器装备是一种特殊消费品,直接用途是保障军事的需要,这决定了国防工业与民用工业相比具有不同的特点:

①国家具有重要作用。国家是国防工业生产计划的制定者,又是国防工业产品的消费者,国防工业产品一般由军方直接订货和消费。

②资金和技术密集。建立国防工业和生产武器装备需要巨额投资,在国防工业中,一般拥有最先进的科学技术和较多的优秀科技人才。

③产品成本高且价格昂贵。

④和平与战争的交替对国防工业的计划和生产有直接的影响。和平时期军品需求量小,战争时期需求量大。

⑤保密性高,管理更为严格。

⑥主要企业多分散配置在战略纵深地区,以保证战时安全。

发展趋势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武器装备的更新以及国防消费结构的变化,国防工业发展的趋势主要是:

①在新技术革命和高技术竞争的促进下,许多国家不断调整产业结构,发展高技术产业,重点发展电子、航天、新材料工业等,使国防工业结构由以消耗大量人力、材料、能源为主的传统型向以高技术为主的产业结构转化。

②改造传统的国防工业,主要通过大力发展电子技术、自动控制技术和各种柔性技术,改造传统的生产工艺,降低成本,提高军品的战术技术性能,国防工业企业管理手段也向着高效化、科学化方向发展。

③深化军民结合、寓军于民,并在技术上通过扩大军品和民品的通用化、标准化程度,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增强战时军品生产动员潜力。④发展国际联合,通过军品的联合研制、开发,加强国际经济技术合作。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