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乐舞

更新时间:2024-05-18 10:16

唐代乐舞,陕西省西安市及周边地区地方传统舞蹈,陕西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历史渊源

唐代乐舞集汉代乐舞、魏晋南北朝以来乐舞艺术之大成,又广泛吸收了西域及其他民族乐舞的优秀成分,在当时统治者的亲自倡导和参与下,于唐都长安形成了中国封建社会历史上空前繁盛的局面,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唐代乐舞的发展以唐玄宗时代为极盛,从“安史之乱”后转衰,随着大批宫廷乐工艺伎流落民间,唐乐舞也渐由宫廷而生根民间,并从此在长安及关中地区流传开来。随着改革开放和西部大开发的深入,古都西安进入了有史以来最好的发展时期,历经千年的唐代乐舞,作为泱泱中华故国的艺术精粹,长安星云的见证,始终用不朽的艺术光泽折射着变迁中的一切,虽然城郭恢恢,宫阙依旧,但乐舞声声已是古调新翻,换了人间。

舞蹈特色

音乐曲目

唐代乐舞之乐,特指自隋唐以来繁盛的以《燕乐》为发展主流的歌舞音乐,如由声乐、器乐与舞蹈总合而成的唐《大曲》曲式;根据歌舞曲调改编的琵琶曲《霓裳》《六幺》《凉州》等;以及全部由歌舞曲调构成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唐《坐、立部伎》。

舞蹈作品

唐代乐舞之舞,除了《十部乐》和《坐立部伎》大型的乐舞外,小型舞蹈有健舞、软舞、字舞、花舞、马舞等教坊舞蹈。健舞包括有《剑器》《胡旋》《胡腾》《柘枝》;软舞包括有《绿腰》《凉州》《苏合香》《白纻舞》《春莺啭》《回波乐》《踏谣娘》,及法曲乐舞《霓裳羽衣曲》等。

相关制品

乐器弹拨类有古琴、琵琶、筝、瑟、阮咸、箜篌;吹奏类有笛、管、排箫、笙、尺八、笳、筚篥、角、羌笛、叶;打击乐类有钟、鼓、磬、方响、羯鼓、毛员鼓、瓯、缶、铎、拍板、云墩、木鱼等。相关制品有大量出土的记载唐乐舞表演情形的唐代墓葬壁画、乐伎佣、三彩仕女、乐器,以及后世仿制的大批表现唐乐舞的艺术仿品等。

传承保护

传承价值

唐代乐舞是中国古代音乐和舞蹈的精华,堪称历代歌舞之最,代表了当时的最高成就,为后世诗歌、音乐、舞蹈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唐代乐舞是中原传统乐舞和西域众多少数民族和国外文化的有机结合,它丰富了华夏文化,推动和促进了民族文化的融合与中外文化的交流,反映了以长安为中心的大唐文化在全国乃至世界城市文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通过对唐乐舞的继承、传习、保护、研究,可以使这枝奇葩得到传承和发扬光大,从而增强人们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有助于爱国主义情感的培养,有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传承状况

唐代乐舞虽历经千年,欣逢盛世,却始终处于没有专门保护和系统性整理、研究、传承、发掘的松散、零星、无序式生存状态。尽管当代大的文化氛围很适于唐乐舞生存发展,但未免又陷入泛娱乐化的泥淖,普遍沦为迎宾、导游与伴宴之“三陪”,丧失了传统文化应有的尊严。唐代乐舞演出维艰,舞台简陋,服饰陈旧,器具残缺,演职人员待遇低下,队伍流失,整体生存状况堪忧。

社会影响

《乐舞长安》演艺在大唐不夜城街区中一座精妙的骆驼舞台举办。舞台主体为一只四足挺立、引颈作嘶鸣状的骆驼样式,驼身为赫黄色,驼背上一张色彩斑斓的毯子成为核心表演区域,以国宝文物唐三彩骆驼载乐俑为蓝本设计,展现的是丝绸之路上一个以骆驼代步有主唱有伴奏的8人巡回乐团,讲述的是盛唐乐舞繁荣背后的文化包容与创新的精神。

2020年11月3日上午,由西安市文化和旅游局主办的“千年古都·常来长安”文化旅游交流活动在济南市举行。活动现场,唐代宫廷乐舞《霓裳羽衣舞》以及《绿腰踏鼓》等舞蹈再现了唐代女子的风采。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