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郡

更新时间:2024-08-09 12:48

吴郡,是东汉时期的郡名。东汉永建四年(129年)始置,分原会稽郡钱塘江以西部分设吴郡,治所在原会稽郡的治所吴县(今江苏省苏州市姑苏区),而会稽郡仅保留钱塘江以东部分,徙治山阴(今浙江省绍兴越城区)。

建置沿革

汉代

吴郡所辖属县:吴县(今江苏省苏州市姑苏区),娄县(今江苏省昆山市),由拳(今浙江嘉兴市) ,海盐(东汉在今平湖市),余杭(今浙江省杭州市),钱塘(今浙江省杭州市),富春(今浙江省杭州市富阳区),乌程(今浙江省湖州市),阳羡(今江苏省宜兴市),无锡(今江苏省无锡市),毗陵(今江苏省常州市),曲阿(今江苏省丹阳市),丹徒(今江苏省镇江市)。按后汉书郡国志,吴郡有安县而无钱唐,但安县所在不明。比照汉书地理志,可能就是钱塘,此处从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册。

孙吴时期

吴郡是孙吴都城之一。

建安初,孙策平定江东后领有该郡。郡治吴县(今江苏省苏州市),领吴、海盐、乌程、余杭、毗陵、丹徒、曲阿、由拳、钱唐、富春、阳羡、无锡、娄、永安、临水15县及海昌屯田都尉

汉末吴初左右置吴郡西部都尉,管辖吴郡西部的无锡、毗陵、武进、云阳4县;黄武四年(225年)分富春县建德桐庐、新昌、新城4县。

黄武五年(226年)富春、钱唐、建德、桐庐、新昌、临水、新城7县移属移属东安郡,黄武七年(228年)郡废复归。

黄龙三年(231年)由拳县改名禾兴县;废新城县(不知何时);吴郡西部都尉改称毗陵典农校尉(约赤乌年间),领毗陵、武进、云阳3县,废无锡县约在同时;禾兴县改名嘉兴县(242年)。

宝鼎元年(266年),乌程、阳羡、余杭、临水、永安5县移属吴兴郡

吴末领吴、嘉兴、海盐、富春、娄、钱唐、建德、桐庐、新昌、毗陵、武进、云阳12县及海昌屯田都尉。

附:毗陵典农校尉

约汉末吴初左右置吴郡西部都尉,以吴郡无锡县以西4县属之,赤乌以前己改称毗陵典农校尉。校尉治毗陵县(今江苏省常州市),辖毗陵、丹徒、曲阿、无锡4县。汉末吴初时已废无锡县(不详何时);嘉禾三年(234年)丹徒、曲阿2县改名武进、云阳。吴末时辖毗陵、武进、云阳3县。

晋朝

晋咸和元年(326年),司马岳被封为吴王,吴郡改为吴国

南北朝

南朝·宋永初二年(421年),罢吴国,复为吴郡。

大明七年(463),改隶南徐州。次年复归扬州。

梁太清三年(549年),侯景叛乱,攻占吴县,改吴郡为吴州。

大宝元年(550)二月,复改吴州为吴郡。

陈后主祯明元年(隋开皇七年,587年),析扬州地置吴州,治吴县,吴郡隶属吴州。

祯明三年(隋开皇九年,589年),隋灭陈,废吴郡,改吴州为苏州。

隋唐时期

隋大业元年(605年),复改苏州为吴州。大业三年,又改吴州为吴郡。

唐武德四年(621年)平定江南,改吴郡为苏州。

唐贞观元年(627年),全国分为十道(道为监察区),苏州为江南道治所。

天宝元年(742年),苏州又改为吴郡。为江南东道治所。

唐乾元元年(758年),改吴郡为苏州;又置浙江西道,苏州隶浙江西道。

民族人口

由于吴郡地区是原先会稽郡的统治中心,人口相对较为密集。东汉时期,吴郡人口达七十万七百八十二。

东汉末年战乱不断,各地人口大大减少。南北朝时期,吴郡人口共四十余万,是南朝人口最多的郡之一。

唐朝天宝元年(742年),苏州(吴郡)人口共六十三万二千六百五十。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