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登堡界面

更新时间:2024-06-27 11:47

古登堡界面,又名古腾堡界面。根据地震波波速变化而划分,是地幔地核的分界面。

定义

古登堡界面是地幔圈外核流体圈的分界面。整个地幔圈由上地幔(33~410公里深度的B层,410~1000公里深度的C层,也称过渡带层)、下地幔的D′层(1000~2700公里深度)和下地幔的D″层(2700~2900公里深度)组成。地球物理的研究表明,D″′层存在强烈的横向不均匀性。其不均匀的程度甚至可以和岩石层相比拟,它不仅是地核热量传送到地幔热边界层,而且极可能是与地幔有不同化学成分的化学分层。

探索

1914年,德国学者(1936年入美国籍)古登堡(Gutenberg)发现地下2885千米处存在地震波速的间断面,首先是发现存在地震波的阴影区,解释为存在地核,其次是传播速度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纵波存在一次由13.6千米/秒突然降低为7.98km/s的截面,而横波则突然消失了。并且在该不连续面上地震波出现极明显的反射、折射现象。后证实这是地核与地幔的分界层。该不连续面称为古登堡面。古登堡面以上到莫霍面之间的地球部分称为地幔(mantle);古登堡面以下到地心之间的地球部分称为地核(core)。人们将这个界面称为“古登堡界面”。1950年代晚期到1960年代早期之间,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执行委员会曾采纳一项提案,计划在海洋的海床上钻孔以到达此处。这个计划称为ProjijGutenberg。然而,该计划从来没有得到足够的支持,该提案也在1967年时被美国国会取消。2007年9月,日本最大的全球探测海洋船“地球号”开始在南海相对较薄海槽海层勘探,将是目标勘探至此界面。预计整项计划到2019年完成。

辐射波通过此界面向下,纵波突然下降,直到横波完全消失。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