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无轻唇音

更新时间:2023-04-21 15:42

《古无轻唇音》是由清代历史学家﹑汉语学家钱大昕首先提出的第一条汉语声母演变规律。是指三十六字母中的“非敷奉微”这组音在上古是不存在的。这组音在上古读作“帮滂并明”。轻唇音是在唐末宋初时期从“帮滂并明”中分化出来的。

发展历史

由清代历史学家﹑汉语学家钱大昕首先提出的第一条汉语声母演变规律。“古无轻唇音”,是说上古时期的唇音声母只有“帮”组“重唇音”声母,没有“非”组“轻唇音”声母,就是只有双唇音声母“帮”、“滂[p']”、“并”、“明[m]”,没有唇齿音声母“非[pf]”、“敷[pf‘]”、“奉[v]”、“微[w]”。

在钱大昕之前的江永就举过这样的例子:“‘福’‘服’今音轻唇,古音重唇。”黄侃在《音略》中提到:“古声数之定乃今日事,前者顾亭林知古无轻唇,钱竹汀知古无舌上,吾师章氏知古音娘、日二纽归泥。”顾炎武虽未明确提出该论断,但从他的《音学五书》中经过分析其唇音论说发现他已悟出此理。可见,在钱大昕之前,有其他人对这一“论断”的形成做出了努力。

演变

唇齿音声母是从双唇音声母演变出来的。例如 “辈” 读 双唇音,说明“车”的上面的“非”声旁在 古代读双唇音。汉语方言中还保留这些痕迹。例如,湖南衡山,“浮(起)”、“孵(鸡崽叽)”、“(黄)蜂” 分别 读如 “袍”、“抱”、“烹”。湖南 东安 的 “冯,逢,缝” 读如 “彭”。

证据

钱大昕主要利用古书的异文来证明,例如“封域”就是“邦域”,“妃”读如“配”,“附娄”就是“部娄”,“芜菁”就是“蔓菁”等。其中的封、妃、附、芜分别属于中古后期轻唇音声纽非、敷、奉、微;邦、配、部、蔓分别属于中古后期的重唇音声纽帮、滂、並、明。但是这些文献材料只能证明重唇与轻唇上古为一类,既可以说明古无轻唇,也可以说明古无重唇。

人们之所以会信从古无轻唇的结论,是参证了现代方言。钱大昕在论述中已经参考了方言情况,但方法论上还有欠系统性。后代学者进一步研究发现,在闽方言里,普通话的轻唇字大多数仍然读重唇,而普通话的重唇字却没有读轻唇的。从类型学角度看,世界上只有双唇音语言的数量要远远多于只有唇齿音的。

另外,古壮字也被作为古无轻唇音的一个证据。

异议

钱大昕的“古无轻唇音”说已为大多学者所认同,但存在着一些提出异议的人。例如:

符定一《古有轻唇音说》,载《联绵字典》附录, 中华书局,1954年第2版。

王健庵《“古无轻唇音”之说不可信》, 《安徽大学学报》,1983年第3期。

敖小平《“古无轻唇音不可信”补证》,《华东师范大学学报》,1984年第6期。

异议者认为这些证据充其量都只能证明中古轻、重两类唇音在上古是极为相似的,它们可能是同一个音位的两个变体,而这两个变体是否互补我们却不能得出明确的结论。同时异文、谐声、方言、音译材料都不够可靠,容许其他解释。

最后,东汉刘熙《释名·释天》说:“风,兖豫并冀横口合唇言之,风,氾也;青徐言‘风’, 踧口开唇推气言之, 风,放也。”异议者认为这暗示古有轻唇音。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