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动用法

更新时间:2023-05-11 13:51

所谓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使……”的意思,即此时谓语动词表示的动作不是主语发出的,而是由宾语发出的。实际上,它是以动宾的结构方式表达了兼语式的内容。使动用法中的谓语动词,有的是由名词、形容词活用来的。由于原来的词类不同,活用作使动之后,它们所表示的语法意义也不完全相同。

动词

动词和它的宾语不是一般的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而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产生这个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

一般说来,被活用为使动的动词,多数是不及物动词。不及物动词本来不带宾语,用于使动后,后面就带有宾语。翻译时要采用兼语式的形式。

例1:行仁义而怀西戎,遂王天下。 (《五蠹》)

怀:使……归顺。

例2:直可惊天地,泣鬼神。 (《〈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

泣:使……哭泣。

例3: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愚公移山》)

止:使……停止 (使愚公止)

及物动词也有活用为使动的,但较少见。

例4:操军方连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赤壁之战》)

走:使操军逃跑

再如:

《诗经·卫风·氓》:“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左传·成公八年》:“霸主将德是以,而二三之,其何以长有诸侯乎?”

《孟子·告子上》:“人苟欲生之,皆知所以养之者。”

《吕氏春秋·上德》:“尝人,人死。”

《史记·晋世家》:“乃与赵衰等谋,醉重耳,载以行。”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

名词

名词用作使动词,是指这个名词带了宾语,并且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变成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翻译时要采用兼语式的形式。

例1:文王以百里之壤而臣诸侯。(《毛遂自荐》)

臣:使……称臣。

例2: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鸿门宴》)

王:使……为王。

古代汉语里,名词用作使动词比较少见。(例2“王”为意动用法不是使动,译为,认为……为王或把……当王)

例2中两种不同用法的理解是由对该句句子的理解不同造成的,如果理解为成功后的君主为王,则为使动用法,若理解为成功后大家认为他为王,则为意动。

所以有判别是使动用法还是意动用法,还需要自己的理解,要有一定的文言文功底。

再如:

《左传·僖公三十年》:“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

《左传·定公十年》:“尔欲吴王我乎?”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齐威王欲将孙膑。”

韩愈原道》:“人其人。”又:“庐其居。”

胡铨 《戊午上高宗封事》:“是欲刘豫我也。”

形容词

形容词带上宾语以后,如果使得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的性质和状态,那么这个形容词则活用为使动词。

例1:既来之,则安之。(《季氏将伐颛臾》)

安:使……安。

例2: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廉颇蔺相如传》)

急:使……急。

例3: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小石潭记》)

凄:使……凄凉

寒:使……寒冷

再如:

《左传·襄公三十一年》:“厚其墙垣。”

汉书·食货志》:“薄赋敛,省繇役,以宽民力,然后可善治也。”

方孝孺 《学士亭记》:“安能舒畅其心神,流浃其情志乎!”

主要区别

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的区别

语义区别

使动词

2.名词的使动用法

3.形容词的使动用法。特点是使宾语表示的人或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意动用法表示主语认为宾语怎么样,或主语把宾语当作什么。有两种:

语法区别

1.使动可以省略宾语,意动不省略宾语。

2.谓语灵活性不同。

使动用法与意动用法,都属于词类的活用范畴。构成使动用法的词,一般是动词以及活用为动词的名词、形容词和数词。构成意动用法的词,一般是活用为动词的形容词及名词。

使动用法,是古汉语中一种简洁的特殊表达方式,其主谓宾三者之间存在着一种特殊的相互关联的关系。其语义结构是谓语的动作不由其前的主语所发出,而是由谓语后的宾语所发出,宾语有兼语的性质。其意就是表动作的谓语在其前主语的客观作用下具有“使(让)宾语怎么样”的意思,译成现代汉语时,“使(让)宾语怎么样”就成其为常用的表达方式。

意动用法,也是古汉语中一种简洁的特殊表达方式,其主谓宾三者之间存在着一种特殊的相互关联的关系。其语义结构是主语主观上认为(以为)宾语具有谓语所表的属性。其意就是主语“认为(以为)宾语怎么样”或“把宾语当什么”的意思,译成现代汉语时,“认为(以为)宾语怎么样” 或“把宾语当什么”就成其为常用的表达方式。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