伞房桉

更新时间:2022-05-15 14:24

伞房桉(学名:Corymbia gummifera (Gaertn.) K.D.Hill & L.A.S.Johnson)是桃金娘科、伞房桉属植物。常绿乔木,树冠很重;树高可达35米。树干笔直,呈圆柱形,直径可达120厘。很少有灌木。形成一个木质块茎。树皮到小枝通常粗糙,呈棋盘状,主要为灰色或棕色,带有带红色或粉红色、黄色或橙色的斑块幼叶总是具叶柄,前8-10节呈盾状,4-10节对生,然后互生(但少数节可能回复),卵形至椭圆形至披针形;茎和叶具长达约10个节的刚毛。成叶互生,叶柄长0.8-2.3厘米;叶片披针形。花序顶生复合,花序梗长1.7-3.3厘米,每一伞形花序有花7朵,花梗长0.2-1.5厘米。成熟花蕾倒卵形至梨形,长0.8-1.2厘米,宽0.4-0.6厘米。花乳白色。蒴果有花梗(花梗长0.2-1.6厘米),瓶形,果瓣3或4,深封闭。种子棕色或红棕色,长5-8毫米,或多或少拉长的船形,背面光滑但或多或少有龙骨,不末端具翅,但在种子部分周围有狭窄的边缘凸缘,种脐腹侧。

植物学史

1788年,约瑟夫·盖特纳(JosephGaertner)首次正式描述了该物种,并将其命名为Metrosideros gummifera,并在其著作《植物的果实与种子》(De Fructibus et Seminibus Plantarum)中发表了描述。(这个名字通常被称为Metrosideros gummifera Sol.ex Gaertn.,但Gaertner没有将这个名字归于Solander。)

詹姆斯·爱德华·史密斯(James Edward Smith)在1795年出版的《新荷兰植物学标本》(A Example of The Botany of New Holland)一书中,发表的Eucalyptus corymbosa,被澳大利亚植物普查视为该物种的同义词。卡瓦尼列斯(Cavanilles)于1797年在其著作《植物图标和描述》(Icones et Descriptiones Plantarum)中发表的Eucalyptus corymbosus是一种正交变体。德方丹(Desfontaines)于1804年出版的Eucalyptus oppositifolia是一个裸名,因为没有提供描述。德坎多尔(de Candolle)于1828年出版的Eucalyptus purpurascens var. petiolaris被视为该物种的同义词。Eucalyptus longifolia是约瑟夫·梅登(Joseph Maiden)于1920年出版的一个无效名称,因为它已经被用于另一个物种。

1995年,肯·希尔和劳里·约翰逊将该物种学名改为Corymbia gummifera。特定的种加词gummifera来源于拉丁语gummi(树胶)和fera(方位),指的是从这棵桉树和许多其他树中渗出的kino树脂。

形态特征

常绿乔木,树冠很重;树高可达35米。树干笔直,呈圆柱形,直径可达120厘。很少有灌木。形成一个木质块茎。树皮到小枝通常粗糙,呈棋盘状,主要为灰色或棕色,带有带红色或粉红色、黄色或橙色的斑块;灌木树皮光滑,呈淡橙色、粉红色、白色或灰色。幼茎横截面圆形,粗糙;幼叶总是具叶柄,前8-10节呈盾状,4-10节对生,然后互生(但少数节可能回复),卵形至椭圆形至披针形,长9-16.5厘米,宽3-5.2厘米,叶片基部先圆形,然后逐渐变细,变色,绿色;茎和叶具长达约10个节的刚毛。成叶互生,叶柄长0.8-2.3厘米;叶片披针形,长5.5-16厘米,宽1.5-5厘米,扁平或波状,基部逐渐变细至叶柄,无色,有光泽或无光泽,绿色,具强烈的刺脉,密被到非常密被网状,边缘内脉平行于边缘,油腺不明显或岛状。

花序顶生复合,花序梗长1.7-3.3厘米,每一伞形花序有花7朵,花梗长0.2-1.5厘米。成熟花蕾倒卵形至梨形,长0.8-1.2厘米,宽0.4-0.6厘米,绿色或乳白色,光滑,无疤痕(开花时两帽状体一起脱落),帽状体微喙至圆锥形至圆形,雄蕊内折,花药长方形至长圆形,背部着生,纵裂(非汇合),花柱长,子房3或4,胎座各具4垂直胚珠行。花乳白色。蒴果有花梗(花梗长0.2-1.6厘米),瓶形,长1.2-2.2厘米,宽0.9-1.8厘米,花盘下降,果瓣3或4,深封闭。种子棕色或红棕色,长5-8毫米,或多或少拉长的船形,背面光滑但或多或少有龙骨,不末端具翅,但在种子部分周围有狭窄的边缘凸缘,种脐腹侧。

子叶肾形到圆形;茎的横截面圆形,下部粗糙;叶常具叶柄,对生4-7节,椭圆形至卵形,基部圆形至有褶皱,叶柄盾状插入叶片下侧,后互生,卵形至披针形,长6-13厘米,宽2-5.3厘米,基部在约8-10节后不再盾形,变色,有光泽,上面深绿色。叶下部粗糙,直到约8节。

生长环境

常见于海岸附近的沙质土壤、开阔森林的平地和低山上。原产地属暖温带至亚热带地区,海拔高达500米。生长在夏季炎热潮湿、冬季温和但可能干燥或潮湿的地区。旱季可能长达3个月。年平均降雨量在750-2000毫米之间;最热月份的平均最高温度为29-30℃;最冷月份的平均最低温度为5℃,通常一年最多有15次霜冻。喜阳光充足的环境,上周一生长在中等肥沃、排水良好、保持水分的周围中性土壤中;耐受贫瘠干燥的土壤,尤其是矿物质含量低的土壤,也能耐受盐渍土。

分布范围

原产于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北部、新南威尔士州、昆士兰州);主要发布在昆士兰州东南部通过新南威尔士州东部到远东维克,包括一些岛屿。马达加斯、几内亚、夏威夷、肯尼亚、小巽他群岛、卢旺达、坦桑尼亚有引种种植。

生长习性

该物种会长出木质块茎,在幼苗基部附近开始发育。该物种拥有嵌入的营养芽,在树冠被破坏后再生(例如火灾)。该物种没有采取落叶习性并继续生长,直到天气太冷而无法继续生长。这使它们更容易受到突然来袭的寒流伤害。如果有温度波动,生长更加缓慢,例如在林地中,该物种就有机会停止生长,并进入休眠状态,从而使它们更耐寒。

繁殖方法

冬末至早春在阳光充足的温室内播种。来自高海拔的种子在2℃时会经历6-8周的冷分层。一旦种子长出第二组叶子,就可以将幼苗放入单独的盆中,如果等叶子长得更长,可能不利于移盆。在初夏的时候把其种到固定位置,在第一个冬天给它们一些越冬保护,使它们免受冻伤。种子也可以在初夏播种,在次年春末将幼树种植在最终位置,种子有很长的生存力。

栽培技术

伞房桉在中国种植应严格按照《桉树丰产林经营技术规程》《桉树中大径材培育技术规程》等多项行业标准要求执行。其中,明确要求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要预留一定的野生动物、鸟类迁徙走廊,保留林地边缘的乡土树种和利用河流水系作为保护性走廊和珍稀濒危动物、植物及其栖息地。造林面积大于1000公顷,应保留2-3%面积的次生林或灌丛、草地作为生物小区,“非桉”树种应大于造林面积的20%。山顶、山脊、集水区(含水源库区)和沟壑两旁应保留原生植被。在江河、溪流、湿地、冲积沟、农耕地、省级以上交通要道和乡村居民区周边,以及受保护的廊道等易发生水土流失的地段,应保留10米以上的缓冲带(区)。同时,要求推进森林可持续经营,禁止以“烧荒”清理林地,提倡“测土测叶”科学配方,平衡施肥。

主要价值

叶子是一种传统的土著草药。叶子中的精油是一种强大的防腐剂,在世界各地被用来缓解咳嗽、感冒、喉咙痛和其他感染。精油是许多非处方感冒药中的常见成分。从叶子中提取的精油具有防腐、收敛和杀虫作用;也被用于治疗各种皮肤病。该种油可以外用,用于伤口、皮肤感染等,也可以吸入治疗鼻腔阻塞,可以漱口治疗喉咙痛,也可以内服治疗各种疾病;不过,还是要谨慎一些,因为与所有精油一样,大剂量的精油也会对身体产生有害影响。

树干渗出kino树脂,含有单宁,具有强烈的收敛性,可药用,用于治疗腹泻和膀胱炎症;外敷用于治疗伤口和疮,包括与性病有关的伤口和疮。晒黑后用于保存和染色天然纤维。当在铁锅中煮沸时,它们会产生一种浓稠的深色液体,可用作墨水。从叶子中提取的精油具有药用价值,有报道称新鲜叶子含有约0.1-0.4%的精油,主要成分包括蒎烯(在某些形式中高达32%)、双环锗烯(高达34%)、球酚(高达14%)、石竹烯(6%)、托夸酮(6%)。

该物种适合作为海岸附近的防风林。花朵富含花蜜,是较好的蜜源植物。木材坚固、坚硬,在土壤中非常耐用,并且可以抵抗白蚁的侵袭,主要用于电线杆、桩、柱、铁路枕木、采矿建筑和硬纸板生产;木材也被用于薪柴和制造木炭。

保护现状

保护级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2019年 ver 3.1)——近危(NT)。

种群现状:截至2019年,由于与农业相关的土地清理,这些栖息地已经减少。该物种清除前的地理范围为74,820平方千米,估计种群数量减少了20.33%。该物种的地理范围很广,已知有2000多颗。

濒危原因:由于与农业和畜牧业相关的开垦和耕作,该物种的栖息地已经减少。该物种也为城市发展进行了清理。潜在威胁与持续下降之间的关联需要进一步评估。

保护措施:防止进一步砍伐应该是该物种的主要恢复目标。还需要使用当地种源苗木种群和栖息地本土的适当物种进行栖息地恢复。

生态问题

经过科学论证,桉树“有毒”的说法是缺乏科学依据的,桉树人工林是否对生态环境造成影响,主要取决于经营者采取的种植方式和经营管理水平。各国长期实践证明,桉树无毒无害。尽管桉树速生快长,吸水吸肥力强,但不是所谓的“抽水机”、“抽肥机”、“绿色沙漠”。

虽然桉树具有生长快、产材多、经济效益好、固碳能力强等优点,但由于一些地方大面积发展桉树纯林,未能做到科学培育,导致产生了一系列生态问题。概括起来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但客观来看,这些问题不是桉树树种自身的问题,而是培育措施不科学引起的。通过合理布局、科学培育,完全可以将种植桉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降至最低,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多赢。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