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农红军军服

更新时间:2024-04-26 11:13

随着井冈山根据地的建立,红军队伍迅速扩大,统一服装也势在必行。1929年3月,红4军解放长汀后,筹5万余元,赶制4000套军装,从此第一批正规的红军军装诞生。

背景介绍

一九二七年八月一日南昌起义部队穿的是国民革命军青灰色制式服装,上衣为中山装,官兵均戴大檐帽,军官穿长筒靴,士兵打绑腿。为与旧军队区别每人系一条红领巾。 同年九月湖南秋收起义部队穿各式服装,参加者大部分是农民自卫军、工农义勇队,穿的是农民、工人自己的便服。参加秋收起义的原国民革命军第二方面军警卫团,仍穿着原军装,只是在臂上佩带了红布袖章,以示区别。当时红军的服装主要靠打土豪和战场缴获解决。

1928年5月上旬,缴获永新县官僚资本家邱西美的300多匹白漂布。组织红军战士和根据地的群众30多人,毛泽东八角帽井冈山革命根据地,被服厂撤出桃寮村,搬到茨坪李家祠。到茨坪时工人有340人。

诞生

1929年3月,长岭寨一战后,红四军乘胜解放了闽西重镇长汀城和周围的农村。解放长汀后,红四军没收了10余家反动豪绅的财产,并向资本千元以上的商人筹措军饷,共筹得5万余元。

同时考虑到红四军自创建以来,“军装”各式各样,相当破旧,急需更换,前委决定利用这些军饷和长汀良好的缝纫、印染条件,赶制4000套军装。长汀秘密工会协助红四军后勤供给部购置布匹。当时商店没有灰布,后勤供给部就与染布坊联系,把布匹染成灰色,然后将个体分散的裁缝工人和一家专做军装的裁缝厂组织起来,在南门街郑屋成立了红军临时被服厂(后来发展成为中华苏维埃被服厂)。

由于时间紧,数量多,当时仅有裁缝师傅20多人和缝纫机12台,工人少,机器不够用,临时被服厂两班倒,每班8小时,日夜加班赶制。军服款式仿照苏联红军的军装(中山装式,下有两个口袋)和列宁戴过的八角帽式样进行缝制,然后在军衣的领子上缝上两块红布领章、八角帽前缝上五角星。

1929年5月1日,中央苏区的红军为了纪念列宁逝世五周年,红四军前委决定将4000套灰色军衣的红领章上都缀上黑边,表示纪念。

军服式样,灰兰色、布质,上衣为中山装式,两个上贴袋,领口缀红布领章,领章上绣一圈黑边为悼念列宁逝世5周年;裤子为普通样式,配绑腿;军帽为八角形,缀红布五星帽徽。这是红军首次在一个军的范围内有了统一的服装。朱德曾说,这是红军第一批正规的军服。

1929年5月红军第二次入闽,这时天气已经很热,又是雨季,红军行军打仗,发动群众,急需雨具,6月间红4军军需处在汀洲城召集斗笠工人办起了斗笠工厂。起初只有30多人,后来人数有所增加,斗笠生产多少红军收购多少,解决了急需。

发展

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刘伯承看到学员们着装杂乱,认为这样下去会影响部队的整体形象,也不利于学校的正规化建设;且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宣告成立,已经建立了自己的政权,后勤保障也已初具规模,红校的学生们代表红军形象,服装应该统一。他把设计红军军服的任务交给中央红军学校任俱乐部主任的赵品三

不久,中央苏区各部队都纷纷效法红军学校,穿上了这种式样的军装。从此,红军有了自己统一的服装。以后,各根据地红军的服装逐渐统一。赵品三设计的这套红军军服,成为典型的红军军服。但由于受经济条件的制约,布料、颜色还不尽相同。

早期红军服装供给,因受财力物力的限制,没有供给标准,筹到什么就发什么。随着红军发展壮大和各个根据地的建立,各部队相继筹建被服厂(所),生产被服装具供给部队。一般情况,每人每年供给单军服1套、棉军服1套、军帽1顶、绑腿1副、鞋子2双,棉被(或夹被)、床单、米袋(干粮袋)、子弹袋、挎包等各1床(个),使用年限未定,视情况补充。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